
德云社家产之争现端倪?郭麒麟拱手让给弟弟,郭汾瑒何许人也?
他到想不让,能给他吗?郭德纲和王慧也算患难夫妻,家产都在王慧名下,如果给了郭麒麟,弟弟还小,将来哥哥不给的话,怎么办?最终说圆满的结局就是等郭德纲夫妻老了,弟弟也大了,立遗嘱,两人平分,如果郭德纲先走了,王慧把财产都给自己儿子也是郭麒麟争不了的。
桃儿有钱,以后肯定会留下大笔家产。可是好在郭麒麟又不那么缺钱,而且也不是那么贪财的,估计也没什么大动干戈的争闹。
所谓“家产之争”,应该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虽然说整个德云社的风气是“不把钱当钱,当命”,但实际上德云社这些人并不是贪财之人。尤其大林,大林虽然节俭甚至有些抠门,但是他的为人,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是个贪财的人,更不会为了争家产而不择手段,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家产之争”的瓜可吃。
事实上,从各种爆料来看,大林还是很喜爱弟弟郭汾瑒的。他拱手把家产让给弟弟,也可以想象得到。
更主要的是,无论桃儿或是王惠,也都不是偏激的人,他们对大林的喜爱也是众所周知,也不可能偏心到让大林吃多大亏。
郭汾瑒是桃儿的次子,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他是王惠亲生,而大林是桃儿的前妻所生。
且不论大林的生母也是广有资财,对大林也挺有感情,以后不会亏待大林,单说王惠,王惠对大林并不偏心,更无亏待。事实上坊间都认可,王惠根本是继母的榜样,待大林如同亲生。王惠又不是很小气的人,且看她对桃儿的那些徒弟都那么好,俨然慈母,虽说偶尔严厉点,但也不至于为了郭汾瑒而轻忽大林的。
尤其,大林又不缺钱。
大林并非某些富二代星二代或是某些年轻演员一样不靠谱,他的人品也是受大家认可的。而且大林很努力,自己赚钱也已经丰衣足食,他不争家产也是情理之中。
我是不太明白,为何要用“家产之争现端倪”这个说法,看样子是别有用心。
其实人家一家子明明挺和睦的,何必居心不良,硬要搬弄是非呢?人家的家产既不会分给你,吃这种瓜亦有损人品,外人何以置喙?
郭麒麟弟弟叫郭汾阳,不是郭汾瑒。
郭德纲给两个儿子取名字是有讲究的,古代一般夸人孩子牛叉,就说他是“麒麟儿”,也有王室成员自夸孩子的。说白了,名字里加“麒麟”,都是自我标榜很高大上的证明。
比如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而郭汾阳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的别名,平定安史之乱以后,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郭德纲一直自称是郭子仪的后人,还说做过基因鉴定,所以他给儿子取个老祖宗的名字,证明自己对祖宗的尊敬。这就跟《七龙珠》里,孙悟空给儿子取名孙悟饭,纪念死去的爷爷一样,都是非常讲究的操作。
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而郭德纲自己做着什么梦,这还不明显吗?
当然现在太子的位置有点尴尬,因为德云社的权力体系是有严重问题的,放到古代皇权社会,德云社现在就是外戚全面掌权,太子基本上就坐冷板凳了。
德云社的主体法人,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王惠和王俣钦持股。
而德云社的关联企业,比如餐饮和服装等外延业务,也基本上是王惠和王俣钦全面接管,两人不是大股东就是高管,最次也有个监事的职位挂着。
而德云社另一块大头资本,也就是以麒麟剧社,也行影视,德云社***为主的业务板块,由侯震和郭德纲在掌控。但郭德纲的占股比例都在10%以下,侯震则是大头股东,估计这也是郭德纲把侯震当吉祥物养着的代价,德云社风险最高的商业板块就是***,基本上是烂片代名词。麒麟剧社的门票虽然勉强可以在粉丝经济帮衬下不亏本,但也仅仅是不亏而已,要靠京剧赚钱那就是做梦。
所以侯震在这些公司当大股东,其实是承担最高风险的,郭德纲则是随时可以抽身走人的轻松姿态,王者之油腻感一目了然。
所谓的家产之争从现阶段来看显然不存在。
第一,客观上来讲,德云社的家产主体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只有2个股东,郭德纲不占股,妻子王惠占99%的股份。郭麒麟一直都很懂事,从他最近的动态来看,他显然无意在这方面过多牵扯。同时,他们一家人关系很好,自然会协商解决。
第二,目前德云社能聚在一起靠的是郭德纲压得住场子,靠的是师徒父子的关系。真到了那一天,德云社将面临怎样的局面还未可知。现在考虑还为时尚早。
第三,郭麒麟目前是德云社唯一在***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这一点比郭德纲和岳云鹏明显强多了。与相声市场相比,***行业的市场明显更大,郭麒麟的发展也会更好。
第四,以郭德纲的阅历,肯定会有通盘考虑。就像常说的,家里可没有皇位要继承,都是可以商量的,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
郭麒麟现在已经不怎么出现在相声舞台上了,也许志不在此,也许就是一种表态吧
如何看待“租一族”的崛起,花费两三千过得像月入三五万?
只用数千元即可享受几万元购买支出才能获得的产品、服务,又呼应了环保可持续的生活趋势,甚至能帮助你真正实现断舍离,加之当前共享观念深入人心以及共享工具使用普及所作的铺垫,“租一族”悄然诞生并引爆相关租赁生意,这并不让人意外。
一直以来,在社会主流观念里,“买不起才租”。但当下“租一族”,并非囊中羞涩下的无奈选择,其背后实质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崛起,譬如它对应着环保、时尚、前卫、对新事物的偏爱等等新的消费主张。而让“租”变成一种中性行为,也不仅是因为在成本上更划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已让“买”和“占有”的价值,变得愈发让人怀疑。所以,从长远看,传统的“买—用—扔”消费模式,很可能会被“租—用—还”的新选择所取代。
事实上,以“租”为核心要素的新消费主张,早就有迹可循。曾有媒体做过调查,一部分年轻人已经以租车来取代买车,至于选择网约车出行则更为普遍了。这背后,除了消费观念变化,也有着社会对使用权、所有权的再平衡。早在2016年,有着“硅谷精神教父”之称的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预言了未来的十二个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未来***的使用权将比所有权更重要,人们将通过获得服务的方式取代“占有”实物。现在来看,“租一族”的崛起,或标志着他所预言的未来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消费主义社会中,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成了区分社会群体乃至阶层的一个主要标准。但随着“租一族”时代的来临,这个标准或将被弱化。因为只要花费更少的钱,就能缓解过去大部分人“想买不能买”的尴尬,这意味着消费能力对个人消费行为的限制更小了,对应的是以消费习惯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将越来越“失真”。这对于削弱社会上的消费攀比,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在目前,“租一族”仍有着明显的群体印记,离普遍化还有相当距离。虽然一些调研数据显示,有73%的用户对租赁持开放态度,但“租一族”的典型用户画像却仍以95后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是学生和白领,年轻,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紧跟潮流时尚。因此,近几年的“租一族”,仍然是一种少数人的消费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尽管“租一族”的消费行为背后,与节约、环保、循环经济等紧密相连,但“租”所带来的消费门槛的降低,会否催生新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需要警惕。要知道,通过租实现了以较少的支出获得较高价值的服务(产品使用),这种计算背后,其实是预设了购买就等于高消费这一前提。但对部分人而言,若那些高消费本身就是非必要的,那么,随意可租,是否反倒会***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更进一步,是否会加剧“隐性贫困人口”群体的诞生?这些问题,也不容不有所审思。所以,买也好,租也罢,最重要的是个人消费理性不能丢。
(燕赵都市报朱昌俊 原题:“租一族”崛起,消费理性不能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