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相声与北京相声有什么区别?
天津茶馆文化浓郁,相声一直都比较接地气,包袱更多的取自小人物市井生活,可以叫茶馆相声。而且,很多天津人不只爱听相声,自己也学着说,就像北京老人都爱听京剧或唱几句。北京相声可以被称为舞台相声,甚至叫晚会相声。总之,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大众生活。关于郭,与其说郭拯救了相声,不如说是天津相声拯救了北京相声,相声不用拯救,在天津从来都火的很。只受限于以前的时代和
传播途径。
应该沒有大的区别,只是风格上略不一,古至今京畿之地人才累累,天津地界为阜,码头吞吐之地来往繁杂,民风民习开放,现在的话叫沿海地方人的思想开放很早,要想维持生计需努力去做,所以天津艺人能够专心取众多之长,补己之短,对技艺无比认真专心,致力达上乘还要使其经得起持久检验。他们传承了一代代人的讦水和心血结晶,不但使技艺发扬光大也很优良可人,他们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天津、北京现在的相声,应该越来越接近了,因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了,当然演员特点不同,擅长说、唱,风格会有区别。
但上世纪天津北京相声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和水旱码头的天津卫区别还是很大的。好比一个是大青衣,一个是小花旦,更有特色,各领***。
具体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段相声叫作, 《打牌论》,天津老先生郭荣启说的最好,北京罗荣寿说的也好,(当然别人也说过),如果想知道具体旧时京津相声区别,一听就会感悟的。
第一,塑造人物。
津派相声最擅长立人物,相声中对于小人物细腻的演绎是天津相声最大的特色。从《打牌论》到“二他爸爸”,从“张二伯”到“丁文元”。无一不是。
北京相声多于从第三视角的角度去讲述和评述相声的人物,例如《关公战秦琼》、《三棒鼓》等等。
第二,舞台风格。
天津相声更接地气,擅长“狗”。
北京相声受体制影响,更讲究台风。一般都比较大方、活泼、干练。
现在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这些差异已经渐渐互相交融,慢慢就分不清了。
个人感受。
谢谢邀请,侃侃而谈相声圈。
有一老头儿,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凭着独创的相声手艺很快在天津占得了一席之地,但家里还是经常入不敷出。不甘偏安一隅的他跟 老伴儿说道:“我决定了,我要离开天津,去京城谋个出路。”于是将四个学有所成的儿子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这样吧,老大,老四跟我前往京城外出谋生,老二、老三留在天津就地扎根。”于是,安排妥当的老头来到了京城…
皇城根下,各色人等鱼龙混杂,南北商贩络绎不绝,老头想:“这里是天下核心,家里的那一套用在这儿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走街串巷,四处奔波,终于对相声的“身份越级”有所明悟:要想出人头地,只能推陈出新…
可是说得简单,新?心在哪?老头想了又想,一拍脑瓜:有了。几十年后,一脉相承的“京津”相声圈子各自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相声文化。
那么到底当年老头想的是什么主意呢?我们接着讲:比起朴实无华、下里巴人的天津,京城多了些享受生活、闲云野鹤的贵胄子弟,要想把他们哄高兴了,就要天南地北,无所不包。
所以,相声不是单纯的在北京说就是北京相声,在天津说就是天津相声。它俩虽然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那么,天真的你,明白了吗?
北京和天津在地缘上很接近,为什么北京话与天津话截然不同?
北京有一个地方人说话和天津话近似,尤其和武清话很像,就是延庆。与西边山西,南边北京,东边丰滦怀密语言截然不同。是个封闭的语言孤岛。或许也与明朝修葺长城从安徽征招来的工匠和驻守长城沿线的兵营有关?但奇怪的是往西一出延庆地界,同样是守驻长城的兵营立即说近似山西话。
1.应邀。天津城区曾经是淮语在北方方言区内的方言岛,不用说跟北京,就算是跟天津郊县都是完全不同的口音。明初,成祖朱棣带领安徽老家的淮西军队在天津驻屯,第一次将淮语带到天津。明清两代漕运过程中蚌埠、扬州的漕工又不断地向天津输送淮语因素。清末,李鸿章从安徽带领领淮军部属来到天津,又一次大规模将淮语带到天津。这两次淮西驻军移民,极大地影响了天津的方言。了解安徽方言的人听天津话会发现,天津话语音像蚌埠凤阳,语调像合肥。
2.天津话经在明清两代的漫长地岁月中,很多用词虽然已变成了官话用词,也失去了入声,但语调还极其类似一百年前的表亲合肥话。可以找一个天津人再找个合肥人一起用方言说四个字「西开教堂」,语调重合度高到惊人。清末以来,安徽、江苏两省淮语区因为北方移民的大批到来,口音、用词大量受到官话影响,分布范围也被压缩到了淮河南岸。在这种大背景下,天津方言中保留的一些淮语元素或将成为未来研究淮语的重要材料。
3.从调值上说,北京话的特点是阳平=35,这个是一个从江淮官话输入的特征(南京、扬州、安庆)。天津话阳平45,比较接近阜阳、徐州一带的55。两个城市周边的保唐地区,阳平都是22的,可以说是差异巨大。北京话只有阳平是外来的,但天津话的调值系统则整个都是外来的(徐州、阜阳)。从平翘舌上说,北京话基本保留了幽州地区的平翘类型,就是知庄章内部合并,不同于精组。但有大量文读音(庄组三等),跟随江淮类型读成平舌,比如 色=se,所=suo 等。天津话的平翘则是知二、庄组全部平舌,所以天津话给人感觉平舌音比北京多很多,但天津府城由于被幽州类型包围,各种周边的移民进城,最终导致了天津话平翘舌的混乱天津话的平翘也是基本与徐州、阜阳一个类型。
4.北京话影响力比较大,从明代开始就跨出了城池,到清朝逐步覆盖了整个顺天府(武清是顺天府而不是天津府)到了清中期以后,更是主导了承德、山海关(秦皇岛)、沈阳等地新方言的形成。在闯关东之后扩散至整个东北和热河。天津话则一直只是天津府城,直到租界时代跟着城区一起缓慢扩大。北京话的阳平调值来自江淮官话。汉语方言中,只有一个声调的调值来自其他方言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如果调值受到外方言影响,很多情况下是四声都受影响。至于北京话与江淮官话的阳平的调值相似性,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二者独立发展而来但表现出了相似性。北京话在闯关东之后扩散至整个东北至热河。如果按照将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分开的划分方法,北京官话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其影响力只到达承德朝阳赤峰一带,也就是热河省。东北的口音与北京的口音在很多时候应该理解为共同发展,因为二者在过去的一千年间民族构成与发展脉络都有相似性,不同之处是北京作为华北重镇或者首都,人口来源更杂,叠加的语音层次更多。
5.北京话的语音层次是全国各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之一,多到难以剥离,有人说可以分五层。反映在语音上,一个是入声字的归调杂乱、异读众多,一个是知系字的声母今读音兼具济南型与南京型的特点。今天读卷舌音的字,北京话的舌尖位置在所有汉语方言中最为靠后,这个应该是满族口音的影响。知系字读音兼具南京型特点(泽厕色读平舌)则主要是江淮地区移民的特点,最大的一波移民是明初朱元璋移来的南京富户。我其实觉得清朝时期流行于北京的徽剧-京剧的口音也影响了北京话的口音,可能对部分知系字读南京音有巩固或者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话与天津话的区别主要是:①四声调值不同,这个是最容易被感知的;②知系字今读音不同,北京绝大部分属于济南型,部分字属于南京型;而老派天津话貌似是昌徐型的底子;③北京话卷舌更卷,儿化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