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怎么查

  1. 如何查阅清乾隆年间某一县的人口户籍资料?
  2. 清朝时期,老外要如何才能取得中国国籍?

如何查阅清乾隆年间某一县的人口户籍资料?

这个问题略微宽泛一点,我只说一下一般情况。无论是否乾隆年间,还是其他清朝各时段,查阅某一县的人口户籍资料时首先要查阅的肯定是各县的县志,然后是所属府的府志和所属州的州志,再者就是所属省的省志、通志

这里强调一点,这种人口户籍资料只是代表的是本县的纳税人口,而不是实际人口。

省志或者通志

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怎么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一省编纂省志,或名某某省志,或名某某通志,其人口户籍部分均取材于下级府(直隶州)、县(属州)所上呈的数据,因为其重在通省范围,故而对一县的人口户籍数据就稍微简略一点,且大多是抄自县志。下图为康熙《福建通志》中的人口户籍数据部分截图。

府志或直隶州志

清朝实行的是省、府(直隶州)、县(属州)***地方行政制度,某府(直隶州)人口户籍部分取材于下级县(属州)所上呈的数据,因为其重在通府或全州范围,故而对一县的人口户籍书局也稍微简略一些,并且多与县志中记载的人口户籍数据相同。下图为乾隆《福州府志》中人口户籍数据部分截图。

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怎么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县志或属州志

县是古代,包括清代在内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其管辖一县的人口与户籍,直接通过统计获得人口数据,可谓是第一手的数据,省志、府志均***自其中,因此可能是一县最直接的人口户籍资料,是复原某县人口户籍情况最值得参考的资料。下图为康熙《南平县志》中人口户籍数据部分截图。

最后,补充说一点,各级地方志是查阅户籍人口资料最应直接、首先查阅的对象。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县而言,也许其有更专门的人口户籍统计资料流传下来,这时就要广泛搜集。总之,各级地方志是获取某县人口户籍数据的首先要查阅的资料,注意其真实含义是纳税人口并进行详密考校后这些数据方可有条件地使用。

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查清朝北京户籍档案怎么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时期,老外要如何才能取得中国国籍

清朝的时候,洋人最需要的不是“中国国籍”,而是“中国护照”。

(晚清来中国的洋人)

严格来说,清朝并没有国籍的概念,也没有国籍制度,在中国长期居住外国人,只有少量的传教士。

因为清廷一直都严格限制外国人旅游、传教和经商,在第一次***战争之前,洋人只能在通商港***动,想进入中国内地,困难重重。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清***被迫打开国门,允许外国人前往中国内地,为了方便管理,必须要“执照游历”。也就是说,中国有了自己的“护照”。

实际上,外国人非常想得到的“中国护照”,清廷完全没有操作经验,因为赶时间,闹出了很多麻烦。

(清朝护照)

所以最初的时候,被外国人一忽悠,清廷就把护照分成了两种,传教护照和经商游历护照。

这下麻烦了,地方官员很快就发现,很多自称来旅游的外国人,其实是来做生意的,这怎么能行?严重影响税收问题啊!不能发这么多“经商护照”了……这件事情闹了很长时间,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拿着经商游历护照的外国人,如果做生意的话,必须亲自到中国海关报税。可想而知,没有傻瓜会主动去送钱。

这还不是最尴尬的,护照制度实行十几年之后,清廷才发现,自己的护照竟然没有统一的样式规格!也就是说,总理衙门能发,地方衙门也能发,好一点的是印刷出来的,质量差的直接随便手写一个,五花八门的都有……另外,当时认识洋文的中国人极少,所以外国人的名字翻译就成了问题,也闹了不少笑话。

清朝时期,我觉得不存在外国人想要取得中国国籍的问题。

明末清初,便有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些人自带外交身份,***自然给他们响应的身份,对那些留在皇宫服务的,给与官职,但从不会视其为中国人,他们想要回国的时候也不会限制。

这样的人在清中前期有不少,如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人,他们服务于***,清***给与很高的待遇,官职很高。

对于一些外国普通人到中国生活,比如北方的俄罗斯族等,估计直接是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登记户籍,划给土地,渐渐地这些人也就融入中国了。

这种情况下,中国被迫让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并且不得不给与他们很多特权。

我想外国人虽然有国籍这个认知,但是没有外国人想加入中国国籍,他们的母国逼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在中国游历、经商、传教、居住都有一系列的特权,更本用不着加入中国国籍来获取一些基本权利。

外国人的身份就是他们最好的凭证,横行中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清代的时候,没有非常严格的国籍管理制度。一个人是不是中国国籍,主要看他自己的国家认同以及***对他的管理。

首先看国家认同。这个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他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其次看***的管理。如果***按照相其他中国人一样的方式对他进行管理,那么就可以认为***也把他当成中国人了。

最后举几个例子。清代康熙年间,中俄交战,有少数俄罗斯战俘被押送到北京。清***对于这些战俘比较优待,所以后来他们在北京定居,娶妻生子,逐步融入中国,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差异了。清代乾隆年间,蒙古土尔扈特部,历经艰辛,从沙俄返回中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优待。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群体性的跨国移民行为。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准备攻打上海,一个美国来华小混混华尔在这个时候,组织了一个以外国人为主的雇佣军,人称洋枪队。在对抗太平军的时候不落下风,上海当时的富商们对他非常感激,一位富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这支军队被李鸿章控制。华尔主动表示要加入中国国籍。在李鸿章奏请之后被批准,并且还封了官职,妻子还封了诰命。晚清时期,有不少外国人来华,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多。他是比较少见的一个。

总的来看,主要还是一个***意愿问题。只要***答应,就可以加入中国国籍。当时没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7327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