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你吃过最便宜的牛肉面是多少钱吗?
六七十年代北京东单菜市场:牛羊肉三毛六一斤,传供清真回民,凭票。
猪肉:八毛四一斤,凭票,专供***以外的其它市民。
以上牛、羊、猪肉。也经常不要票。外地进京人员可以一次性购买五斤以下。当年东北城市吃肉紧张,经常看到东北人去北京各副食品商店菜店专门买猪肉,这里买五斤,那里买五斤。大冬天的有的能买上百十斤。然后乘火车时限重,一人最多带二十公斤。超重不但罚款还没收。我出差多、在北京站捡票口的大磅处经常看到堆放着超重的东西,最多的就是猪牛羊肉。而且差不多都是东北人的。有的被查了如遇灾难一样,哭、求人、甚至滿地打滚的人都有(女人多)。有的脑瓜子灵的将猪肉挷在身上,因为体重不限。所以外边穿件棉大衣也就混过去了。
实际上捡票员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挣个眼闭只眼也就放过去了。
六七十年代,国营***饭店卖早点,二两粮票,一角二分钱,一大碗红烧牛肉面,牛肉一两多吧。没有粮票,一角五分钱。当时的牛肉,国营食品公司卖,几角钱一市斤。一大碗红烧牛肉,三角钱,一个人夠吃了。
六九老翁。
大碗1.8元,成年男人能吃饱,小碗1.5元,成年女人能吃饱,这样的价位也算是最便宜的牛肉面了吧?不过掐指一算,也有20个年头了。
记得20年前,在甘肃,牛肉面可谓遍地开花,有毛细、二细、韭叶、大宽、干拌等,品种众多,但价位并不高,街边餐馆一份清汤牛肉面顶多就是2元,而且那时的清汤牛肉面那是实打实的面多,而且有几片肉的,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人能吃饱的,
时隔多年,虽然没有了1.8元的清汤牛肉面,但那份情怀依旧,吃过许多,份量越减越少,价位越涨越高,味道也不在是原来的那味了。
在乌鲁木齐,虽然也有各种品牌的牛肉面馆,但是拌面馆更多,所以吃拌面的次数要多于牛肉面,不过时间久了,也会尝尝,在***,清汤牛肉面的价位大概在8-12元之间,不过就一磅面,有的放葱花,有的放香菜,至于肉,几乎没有,想吃那就另外加钱。
牛肉面发展到如今,不光是一份美食,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企业品牌,记得有一次央视频道播了兰州某牛肉面创始人的讲座,对自己牛肉面品牌创作、研发、发展做了详细讲解,30年时间,从街边小摊发展成了品牌加盟店,甚至走出了国门,在日本、新加坡都开了分店。
所以,牛肉面该怎么定价并不重要,要看它的核心价值,文化传承,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其品牌才能延续,成为餐桌上***喜欢的美食。
前几天在兰州拉面那吃了碗牛肉面,12块钱,还是小份的这种,大份的要20块钱,这种消费在四线城市算是很高了,面的份量不多,牛肉薄薄四片吧,面汤给得很多,这样看起来显得一碗牛肉面的份量很大,实际是很少的,是水多了而已。
说实话,牛肉面口味一般,可能我们在外地,没吃到正宗的兰州拉面,但是店里边的盖浇饭还是做得不错的,我觉得盖浇饭做得比牛肉面还好吃。
火车站人多不?
多。
首先,火车是城际旅行中最普遍的公共交通方式,占了人们城际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大头,自然的赶往和到达火车站的人就会很多。
其次,中国人是很讲感情的,这就往往会在亲朋好友出发和到达时要引来送往,这又增加了火车站的人员流动。
第三,由于火车站人流量大,且还是部分铁路货物的集散地,就又催生出了,相关的服务业和商业,进一步增加了火车站的人流量。
人多的
如今的火车站,开始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忙着回家过年,有很多人估计三年没回去了,而今年,希望他们早早的回去,跟亲戚朋友唠嗑唠嗑这几年大家都辛苦了。
最近很多地方的车票和飞机票都开始出现紧张的迹象,据湖南一媒体报道,2023年春运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了8.5倍,将达三年的峰值。可见游子回乡心切。
火车站的人气也是满满的了,以前空荡荡的站厅如今也开始坐满了人。
2023年的春运时间是2023.01.07-01.21,一共十四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