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态度怎样?
其实真没什么,只是有些人为了博眼球博流量弄些地域歧视的话题,关键好多人还敏感这个话题,哪都有好有坏,北京已经很包容了,这么大个城市,两千几百万人口,难免你对我错的小矛盾,只是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就好。我是家里几代的北京人,我自己公司里全是外地人,从怀着戒心到像家里人一样,也是有过一段磨合,我们很融洽,疫情当下,少挣不挣的我也尽量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将心比心就对了。
怎么说呢,我是三代北京人了,个人感觉哪里的人都有他的长与短处,最主要的是文化与交流的差异,北京人规矩大,说话做事都给对方留面子,说话留有余地,往往一句话就知道了下句话的意思,无需明说,反正要是都明白了北京人的意思也不是一俩天的事,总之大家还是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吧。
首先我不明白提这问题的用意,头条是怎么通过审核的。北京人,外地人,都是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态度好与坏取决于不同的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南方人到北京闯荡,当时的木樨园,浙江村。外地人凭着吃苦耐劳打出来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家已经年收入几万了,而当时的北京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二百。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北京慢慢的成了国际化大都市。真正的北京人已经很难寻觅到,市中心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我只想说,北京欢迎👏你。不管对外地人还是外国人。北京人永远有礼有面,讲规矩,守信用,局气。
这种问题本身就很扯淡 哪都有好人坏人 也就是个比例问题 反正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 我们歧视的其实不是外地 而是不守规矩的 破坏规则的 没有底限的人 这本身和户籍地域没关系 但是他妈就老是有人往这个方面扯 还有人玻璃心 那你们要这样 那老子就明告诉你 老子就歧视你了 怎么了 以前我收员工 从来不看籍贯 看的是人品和人性 都说哪哪的不行 我们这的那地方员工也都挺好的 我就和大伙说 尊重不是管别人要来的 而是自己赢得的 看看黑人不接明白了
报案了警察抓不到人怎么办?
抓不到就抓不到,这不是态度问题,真的是警力不足,要是网友你们想骂就骂,去派出所看看每天值班的民警,北京那么大一个所也就10来个民警。
其他地方那就更少,一天的报警电话又多少?想想,而且是必需出警,而且什么事都报警 ,比如猫狗不见了,老公没回家,老婆要丈夫谁客厅等等,你说出警呢还是不出?有困难找警察不是,什么都可找。
。
。
清北硕士博士考街道办,是什么环节出问题了?
现在有的一线城市,街道办的工资高到吓人,特别是高学历的文化人。如果去晚了,还没有你的位置了。现在不管是那个部门,都注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以后的科技管理打好结实的基础。所以清北硕士博士能去街道办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日,浙江余杭一则招聘公示刷爆了网络,乡镇街道办8人,全部是清华北大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这些清华北大高材生,为什么会选择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工作呢?乡镇干部都是想着如何离开乡镇,他们却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两天,网上流传了一张浙江余杭市招聘公示人员名单,偌大的名单里,全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最为亮眼的是,街道办的8个职位,竟然全是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硕士、博士。
据余杭市的官方通报,此次流出的公示信息,是2018年余杭市招聘的人员信息,并不是近期招聘的。而且,近几年来,余杭市一直在实施“清北招聘”“海外招聘”,为余杭市各级党政机关招聘名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分为党政机关后备干部和***高级雇员两种。
而且,每年也都有很多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和海外留学归来人员选择余杭,落户余杭。
最近,杭州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份招聘公示中,清一色的都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基本都是硕士生或者博士生。
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应聘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岗位,因此就有网友质疑,硕士生博士生去做基层公务员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还有网友质疑,现在学历贬值这么严重吗?读书还有用吗?
也有一些网友质疑,学生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公务员呢?
学历贬值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网上统计的数据,从2014年到2019年,全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接近50%左右,2013年是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大约40万左右,到2019年时,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是72万。保守估计从1995年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总计接近1000万左右。
虽然所有的学校都在疯狂的扩招,大部分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在不断的下滑,但清华、北大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想要考上清华、北大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更何况在就业市场上,比拼的并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在学历方面,你只需要比其他应聘者学历高,那么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另外,这也不是价值导向的问题,是选择当公务员还是选择去企事业单位,这本身就是个人选择,别人是无权干涉的。
更何况选择当公务员的学生占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的比例非常低。
我认为没有任何环节出了问题!
1)清华北大每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都从事科研工作或高级管理干部;
2)古代来说,考上秀才大概可以当现代区县一级下辖实权部门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级白领、大学讲师、教授等,要说其学术水平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博士;
3)能考入清北名校代表他有强大的应试能力;能毕业获得名校身份代表他有足够的学术能力,;但有学术能力不等于有学术创新或创新热情;不搞科研趁早转型是个双赢的选择!
4)能入街道办或到中小学任教,拿到编制,捧上金饭碗,比那些当房产中介、培训老师的不知道好多少倍了!
5)比如哈佛大学毕业的罗林姣,放弃南京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就在南山的一个街道办里发光发热,兢兢业业的奉献着!
1998-2003 中科大物理系本科生
2003-2009 哈佛大学博士
2009-2013 哈佛大学博士后
2013-2018 南京大学副教授
答:纯属正常!
1、街道办是公务员编制,优秀青年锻炼三到五年就会转岗、提拔。
2、我们区连续五届团委书记,都是从街道办来的。
3、他们在学校就是党员,选调生。
4、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发热发亮🔥💎……
青春期男生对父母的态度有点恶劣正常吗?该怎么办?
恶劣这个词该怎么理解?如果是父母或者孩子这样描述的话,可不可以具体化,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具体的分析,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先有一个客观的公平的态度。
但是青春期男生和父母之间有冲突,这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何止男生,女生也一样。因为这是由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这个时期孩子们快速成长和变化,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智力上的,还有来自于情感和社会性的。而在10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还会存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关注点。
青春期的孩子存在着独立与依赖并存的矛盾。而家长却通常习惯了掌控模式,还一贯保持权威的角色“家长说了算”,或者在亲子关系上没有发展出良好的沟通模式和对话方式,成了只有“说话”没有“对话”的单向形式,孩子没有真正表达自我的空间,也不被看见,自然就形成了防卫,逆反的心理和应对策略。有的家长还会只看到青少年特别是男孩子容易发生的抽烟,酗酒,犯罪,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等那些问题行为,就会***取怀疑或者监视的态度,更加重了孩子的愤怒和反抗。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孩子出现了对父母所谓恶劣态度或行为时,父母[_a***_]失控,对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是变本加厉的惩罚或宣泄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孩子的背后是有诉求的。同时更要反观自己的教育方式。北京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认为,一个关系中的问题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只有强势的或者处于优势的一方先做出改变,破局的可能性更大。作为更加成熟的成年人,父母来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问题的提出者是男生本人,要夸夸你,察觉到自己的问题,也要学会调整自己,担当起自己改变的责任。其实恶劣的态度解决不了问题,和父母也是可以有合作的双赢的局面。沟通很重要,如何达到有效的沟通,还是要放在自己的家里去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