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人的籍贯、祖籍各指什么?
这是两个问题。
籍是指职业,过去有“贱籍”之说。贯是指今天意义上的籍贯,过去被称为“本贯”。
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而且安土重迁。既不愿意改变生活居住区域,又不愿意改变职业。而且,这都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有的人世代务农,有的人世代工匠,有的人世代经商,都有各自的不传之秘,愿意传给子孙后代,给他们留下一样谋生的本事。甚至还有“帮”,马帮、漕帮、盐帮、绍兴师爷。
官府发现,这样的社会很稳定,利于统治管理,干脆国家参与管理,不允许你随意改变。
在宗族观念中,大家族一般会给自己的家族确定一代始祖,以始祖的居住地,一般也就是二代祖的出生地为后代的“本贯”。孔子的后代,走到哪儿都有资格说自己是山东曲阜人氏。
普通家族,在迁徙之初可能会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虽经官府报备、批准入贯,但还是会强调自己是外乡人,并时刻不忘提醒自己怀念故乡。但几代人过后,从血缘上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故乡”也只是剩下一个概念。比如福建的客家人,自宋代从中原南迁入闵,但他们到现在还有自称是“洛阳人”的文化。
再有,中国近代有位文豪叫梁实秋。他家本是浙江杭州人,他祖父到北京做官,举家迁入北京,经宛平县知县批准,入北京籍。梁先生本人即出生于北京。如今都会把梁实秋归为北京作家,但介绍他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一句祖籍浙江杭州。
我家是河南南阳的,我到北京上学,籍贯一栏里填的是河南南阳,对人家说也是河南南阳,自己认为也是南阳人,说梦话都是南阳方言。我这个姓,据考证也起源于南阳。我曾经以为我们家从秦始皇那个时候开始,就没搬过家。但,有一天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我们家这一脉是从山东迁过来的……凌乱了。
于是我们可以做一个结论,官方的籍贯,如另一位答主所说,是报户口的时候确定的。而文化心理层面的籍贯,是在历史上慢慢确定的,最少需要两代人。
北固是指什么?
京口 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原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京口地处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其地为江南运河的北口,过长江与江淮运河相联。东吴在此置卒戍守。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 “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南齐永明二年 (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 东晋之初,京口居民多为幽、冀、青、徐、并、兖诸州侨民。民风勇悍,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京口、晋陵侨民常征战于江淮间,桓温谓京口“兵可用”。太元 (376~396)初,谢玄镇守广陵,召募江淮劲勇,京口及晋陵郡侨民纷纷应选,组成著名的北府兵。肥水之战,东晋依靠北府兵,大败前秦。 京口扼水陆津要,交通便利。《隋书·地理志》说: “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都城建康所需生活物资,主要由之转运而来。 京口作为军事重镇,其安危常决定偏安朝廷的存亡,统治者极为重视。东晋镇守京口者多为朝廷心腹,但仍难防止王恭、刘牢之的倒戈。刘裕自京口起兵,消灭桓玄,篡晋建宋(见宋武帝刘裕),遗诏规定:“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外戚,不得居之。”齐、梁、陈沿以为制。京口居民从军者多,户口减少,宋元嘉二十六年 (449),徙民数千家,以保证繁荣。南朝帝王即位之初,多亲临京口,安军抚民,因而南朝时京口局势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