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有道名吃叫“驴打滚”,你知道吗,怎么评价这个小吃?
不是名吃,是小吃。豆馅姜米面卷上裹上熟豆面,切成一块块的。好吃再加上有豆面口感不错还有营养。但因为是粘的不能多吃否则不好消化。以前护国寺小吃店做的地道,现在的驴打滚不敢恭维。不少北京小吃记在都不是过去的味道了。
驴打滚是一种***小吃,是用黄米面蒸熟后放在面板上一层一层果上绿豆面粉是用糖炒过的这样子看似象<驴打滚>其实是年糕卷子,切成一卷一卷可好吃了,咬一口又软还不沾而又有年味,有空您也尝尝这地道的北京小吃。
北京驴打滚,是著名的清真小吃,那时候好多***小吃店都有驴打滚,现在只知道牛街那里有卖的,护.国寺也有,我们一个邻居,这位老人去世了,他就是***小吃店的,在北京一带很有名,炸糕。糖耳朵。爱窝窝,糖火烧:,驴打滚,蜜三刀,我们的邻居是,老手艺人了,全都会做,现在真正会做的少了,做出来也不是原来的味道,驴打滚是用,姜米面,豆沙,黄豆面,黄豆面,要给它炒喽,非常好吃,在家里做也做不出原来的味道,有个著名小吃,已经失传了,缺少接班人,北京人讲究吃,希望手艺能传扬下去。
奥运那年我在方庄附近买过一次,外地人做的。手艺近似老北京,皮薄馅大,口味还不错,就是是个路边摊儿,希望他生意兴隆。附近的朋友可以去找一找,你是老北京就去尝尝他做的手艺。我不是托儿,第一次以后我去找过,不知道是时间不对还是他不干了。有消息的朋友告诉我,我还去他那里消费。谢谢……
“驴打滚”的正名叫:豆面糕,北京小吃。应为在豆面里滚裹,酷似驴在土里打滚,俗称:驴打滚。京城的许多***小吃店都有,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南来顺(大观园店)、护国寺小吃总店、牛街的部分小吃摊味道还过得去,一般的摊点就鱼目混珠,徒有其名了。
炸酱面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西安,但是是在北京发扬光大的。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使清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随从,从北京逃西安城内南大街,闻到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太后、皇帝。进入店内,李莲英向店老板要了专营的素酱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后说:“味道真好”,吃完之后太后问众随从这面味道怎么样?众人异口同声说:“绝对的好面,好!”这时太后皇上要起驾上路,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到北京,带到宫里做炸酱面,从此后素炸酱面在北京落户。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条。面条寓意“长寿”,俗语“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 ”、“接三面”。
婴儿降生后三日有洗三仪式,吃洗三面祝愿婴儿“长命百岁”;过生日时照例吃“长寿面”,谓之“挑寿”,寓意“福寿绵长”;人死三日的初祭谓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来宾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断。
城内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以便滚上干面,免于粘连,最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截去两头连接处,马上放入沸水锅内;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而切之,成为丝状。
此外还有做宽形 “板儿条”的。煮好后各有不同的“浇头儿”,并据此分为以下几种:
炸酱面: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纯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
这时,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