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买房难吗?为什么杜甫只能住草屋?
杜甫虽然和李白并列为盛唐时代声名最显赫的大诗人,但是杜甫运气不怎么好。李白好歹还被玄宗皇帝点名召见过,即使后来不待见他了,赐金还乡,那笔钱想来也不是小数目。所以李白花钱如流水,也挥霍了许久,还在诗中说道“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可没有这个底气。
杜甫的父亲作过中级军官,杜甫青少年时期生活安逸,优哉游哉。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光景就日渐艰难了。他很早就努力过,二十出头参加乡试,榜上无名。到三十多岁,日子已不好过,玄宗皇帝广纳天下贤才,凡是“通一艺者”都可到京城长安会考,杜甫也去了。不料宰相李林甫告诉皇帝,***在您的治理下是空前绝后的盛世,“野无遗贤”,只要是人才都已经被录用了,剩下的没人才了。结果所有考生白费力气各回各家。
杜甫为寻找机会,在京城一呆就是十年。他的名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云韵”就写于此时。诗中说自己“读书破万卷,落笔有如神”,然而生活困顿,吃不饱穿不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沦落到吃人家残羹剩饭的地步。他凭文才四处推荐自己,想借***权贵之手谋个官做做,一直难以如愿。直到十年后,杜甫被授予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微末小官,这时候杜甫已经四十好几了。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跑了,肃宗李亨接班。杜甫投奔新君,当上了左拾遗,品级虽不高,也是皇帝身边的言官。但好景不长,被宰相房琯排挤,将他打发到部队当小官去了。过了两年,杜甫辞官西去,在成都结识了他的贵人、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推荐杜甫担任了工部员外郎的虚职,这就是“杜工部”称号的由来。工部员外郎虽是虚职,官阶五品,待遇已经不错了。杜甫同时还留在严武身边作参谋。可能不喜欢这种生活,没多久,杜甫又辞职了,继续四处漂泊。
761年,杜甫已经五十岁,在古代是老头子了,依然生活艰辛。他辗转来到成都,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盖了一座茅屋,就在那条因他而闻名的“浣花溪”边。听上去看上去都很美,溪边别墅。可惜茅屋脆弱,到了秋天大风一吹,茅屋被毁,大雨又至,老人家显然吃足了苦头。一代大文豪的境遇如此,实在可叹。杜甫的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作于此时。
杜甫来到成都身无分文,连车钱都付不起,访友人家歉他贫没见他,所兴遇到斛斯融给他解了围,斛斯融携起杜甫手向西城浣花村走去,来到这里杜甫就愛上了这里,茅屋错落,竹树葱茏,前枕锦江,侧倚溪水,朝朝暮暮鸟声啾啾,只有八九户人家的材落,杜甫可望自己能有座茅屋,以农种药,过眼前这荒乱岁月。斛斯融把杜甫一家安排草堂寺借了两间僧舍,暂時居住可寺里人见他贫,找差,后来斛斯融的帮助下为某县新修客館写了篇《唐兴县客馆记》得了四十余两銀子,在浣花溪筹建茅屋,杜甫日夜忙碌十分辛苦,心里却感到非常欣喜,伎得一家老小得以安居
在古代房屋没有商业化,其实倒回20年前,我们现在的房屋也没有商业化,所有的房屋交易都是私下私人交易的。
古代不需要买房,就如同20年前房改前一样,有功名的人朝廷会分配府邸,有钱的商人地主可以自己修房子,建楼阁,一句话,古代对地皮控制的很松,古代只对可耕种的良田有管理,未开垦的处女地没人管。我们的古代比现在的美国更霸气,动不动就吞并周边小国,扩大地盘,看谁不爽就直接大军伺候。所以古代我们的地盘比现在大得多。人口又比现在的人口少得多,因为古代没有杂交水稻,没有优良的农产品***,连基本的肥料,农药都没有,所以大片的土地没人要,种也种不出庄稼啊,一是种植的品种不行,一亩地都产不了几斤稻谷,二是,种植全靠天吃饭,没有直接水源灌溉的地方送给人家都不要。
那么杜甫的唐代,他老人家跑到成都来,简直弱爆了,因为正值动荡时期,他的老家也是没有吃的,根源还是没有杂交水稻,只要老天爷大旱或久雨,全部都没吃的,田地再多也***,颗粒无收在历史上经常出现。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袁隆平大爷,是他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了一切科技的根本问题,如果一个人连饭都没吃的,谈什么其他科技?所以袁老是唯一值得尊敬的专家,他才是真正的专家。那么话又说回来,杜甫兵荒马乱又没钱,跑到成都一个外地人,没住的那是肯定的,因为当时大家都穷啊,都没吃的,有钱人可以买点米吃,没钱人只有饿死。幸好他有老基友救了他,借了点钱,给他在浣花溪修了一个茅草屋。当时普通百姓都住茅草屋,除了有功名的官员有府邸,其他都是自己修,有钱修好一点,没钱全是茅草屋。直到解放前,我们的绝大部分人住的也是茅草屋哈。那时候的茅草屋也是相当于现在的高楼大厦,那些楼阁庄园要么是当官的,要么是地主才有的,也就是那样的房子相当于现在的别墅,都是非官即富的人才有。
所以,自古以来,房子就不贵,只有现在我们的房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