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考名校(985,211)出来一样要为别人打工,那为什么不考个普通学校,然后考公务员呢?
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学历很多时候是一个较为公正的衡量取舍的标准 而985 211 大学毕业的学生无疑在人才市场上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 这是现实
当然真才实学的人 很多并不是985、211 毕业的 但能坚持下来 直到被认可 内中的努力 坚持和所受的委屈 也是很不容易的
很多时候考取好的大学 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在HR录取一个年轻人的时候 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察你 你要自己准备好厚积薄发
我觉得这个是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人生目标不同而做出的选择。我现在接触到的名校毕业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的平台都很不错,有的在大学里面担任老师,同时负责一些项目,有的在大公司里面任职,如果说他们持续努力的话,他们的收益会非常可观,生活质量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考普通学校再考公务员也是一个路径,只是就一定考的上公务员吗?公务员的优势在于高***、稳定,但是收入方面不算很高,尤其是针对一些家境一般的人,可能并不能很好改善家庭生活。对于为别人打工,我不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现在是自己做老板,不还是一样需要为别人服务吗?为别人服务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有对等的收益,做的开心,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就很好了。
一、怎么看公务员考试的难度?难,很难!
考公务员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近几年,因为一些原因,可能有部分人认为公务员没有之前那么吃香了,会好考一些。其实不然,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天下第一考”,还是保持了一贯的难度大、竞争激烈。大家可以看看近三年公务员报考的数据就知道了,2018年报名后通过审核的有165万人,2019年137.93万人,2020年143.7万人。2020年报考职位最大竞争比是2315:1,还不算很热门,2017年最热职位是9837:1。曾有报道说国家公务员考试整体录取率只有1.68%,难度堪比考清华、北大。
二、怎么看名校对将来就业的影响?影响大,真的很大。
虽然,这几年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强调招聘大学毕业生不能以“出身论英雄”,特别是不能在招聘启事上写明只招985、211高校毕业生,但不少单位招聘时还是会把学校的名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新浪教育曾经发布过一个面向C9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9所顶尖985大学)的大学生就业调查,其中选择出国(境)深造的大约有30%,再加上国内读研的,基本上都超过了50%,其中清华大学的比例特别高,有8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或者出(国)境深造。这些名校的毕业生无疑今后的就业起点要高得多。另外C9高校毕业生直接选择工作的大多数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毕业生中签约较多的单位主要包括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国家重点央企等,比如华为是接受C9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企业。
三、怎么看名校出来也为别人打工?是打工,但打的是不一样的工。
打工的起点不同,打的工业不一样。正由于起点的不同,名校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相对高些,再名校自身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身校风学风就要好一些,因而名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也相对要高些,这些让他们在就业中占得了先机。同时名校毕业生身边同学的***、人脉都可能会对今后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哪怕都是为别人打工,至少起点不一样。一个名校毕业生,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生,到同一家单位做销售,可能一个是当销售助理,一个是作为销售经理来培养。
当然,最后我还是说,也不能过于执着于名校的光环。尽管名校毕业生刚就业会赢得先机,但从长远看,对职业生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要看个人素质能力,这些素质能力到后来就会成为你在职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掩盖你的学校和学历。
目测题主还是个高中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不是很多。首先能读211,985。一定要去努力拼搏。有的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在不同的平台得到的***完全不一样。我自己读的是一个理工科的本科院校,学校最好的专业,对口岗位就业也比较乐观。但是学校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我们常常自嘲读了一个***大学。
另外好在你没说干嘛不高中毕业就打工。我自己也在面临择业的问题,也在思考大学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有些初中同学甚至没有读过大学,现在收入也不比我这个所谓"央企"的差。那大学到底带来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读的书越多,可以给你选择的机会越多。即使大学的时候的专业不喜欢,或者想改行,那成功的机会也越大。很多企业在招人的时候,默认名校的综合能力较强。因为他们曾经的教育,他们享受的***。
最后说一下公务员这个事。确实很多人都在推崇公务员,稳定是关键因素。但是我想作为高中生的你,其实还不一定知道你想要什么。拼搏还是稳定,其实没有明确的认知。再退一步讲,公务员也不是那么好考的。成功上岸的也不多,很多好的岗位也是需要好文凭加持的。公务员也算是围城,有些人拼命想进去,有些人却努力想出来。你听到的,和你感受到的不见得是一回事。
最后想说,在该拼搏的年纪就努力拼搏,别想那么多。高中还真的不是想这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