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四日是清明节,你知道清明节祭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都知道清明节是扫墓、祭祀的日子,但是你知道清明节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其实,清明节原本并不是节日,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而且,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天是用来***的,用来 “嗨” 的!我们现在知道的祭祀、扫墓这些习俗,一开始和清明节半点毛线关系都没有。
故事是这样的,在说清明节之前,咱们先来说说它的另外两个老铁——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三个节都在农历三月初,时间离得很近。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或重三。
是所有节日中最“忙”的一个节。它是纪念轩辕黄帝诞辰的日子,同时又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也就是相亲和相爱的日子。而且还是招魂驱邪,祓禊的日子。总之,这是一个深受万千粉丝欢迎的日子。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前二日。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吃冷饭的节日。吃冷饭主要因为这天禁烟火,禁烟火的原因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讲了。
和嗨皮的上巳节相比,寒食节这种吃冷饭的节日肯定是特不招人待见。
清明节,在寒食节的第三天。
它本来不是一个节日,但因为它紧跟在苦逼吃土的寒食节后面。人们刚吃完三天冷饭,急需嗨皮一下,所以清明节这天大家都无比兴奋,纷纷出门郊游、烧烤。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在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任***玩的朝代,寒食+清明的流行组合迅速占领了大众市场,扫墓、踏青、郊游也成了这个组合的标配,这是清明节第一次带有了扫墓、祭祀的功能。
一晃到了宋朝,由于清明节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最终组合解散,清明节单飞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节日。
又一晃到了明朝,上巳节和寒食节基本被人们遗忘了。但总要找个祭奠和缅怀逝者的日子吧,于是清明节就正式把寒食节的扫墓吸收过来,再加上自身的踏青、郊游,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知道的清明节了。
结语:清明节祭祀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但那时还是和寒食节连在一起的。在明朝时,清明节正式和寒食节分离,开始单独作为祭祀、缅怀、踏青的节日。
在史书《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中记载清明祭祖发生在7世纪末或者8世纪初。
在唐朝以前,没有证据表明在家族居住场所之外会集体进行祖先祭拜。有儿女向父母或祖父母的墓地献祭,但是隔了更多辈的子孙后代绝不会为其高祖组织类似的集体祭祀。这种祭祀活动通常将参加成员视作一个充满含义的社会团体。到7世纪末或者8世纪初,亲属们开始到四代或五代之前的祖先的坟地扫墓并举行献祭。这些献祭发生在清明节,即在冬至日之后再过105天左右,也就是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的时候。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为记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羽翼未丰,遭晋献公(重耳之父)宠妃骊姬所害,被迫流亡于外。手下见重耳器数己尽,纷纷离去,只有介子推不离不弃。
一次重耳病重,又没食物,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做成汤给重耳喝,重耳涕泪横流,说:他日若得势,必重用介子推。
数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夺了王位,史称“晋文公”。登基后,他大封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早有归隐之意,便带上老母,去绵山(介休境内)隐居起来。后来重耳憣然醒悟,便请介子推下来,入朝为官。介子推不为所动。重耳便以放火烧山相逼,介子推竟抱老母被焚至死。
重耳后悔不迭,便将介子推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命全国百姓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得生火造饭。介休也因此得名,意为介子推守志被焚,长眠于此。
也就是说,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
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习俗,比清明节产生的时间更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可以上推到周朝。根据国家最新的考古发现,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不过,清明节的成形,是在中国的唐代。
一、祭祀习俗的产生
上古时期,人们崇拜鬼神,经常进行各种巫术活动。这种活动跟祭祀是分不开的。到了商周时候,特别是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开始重视血缘关系,对祖先的崇拜逐渐盖过了对神明的崇敬。于是,后世的“清明祭祖”活动,就开始萌芽了。
《周礼》中说:凡墓祭,为尸。“尸”指的是神主。就是说,扫墓是为了把祖先的遗骸当成“神主”来供奉。这就说明了,至少在周朝的时候,祭祀祖先的习俗已经开始形成。《左传》中说:国家大事,唯祀与戎。这就说明了,当时是把祭祀活动和国家用兵看得一样重要。但是在那个时候,祭祀活动,还没有和“清明节”联系起来。
二、清明节的形成
如今我们过的清明节,其实是把清明节和寒食节一起过的。但是在古代,是先有寒食节,后才有清明节的。
“寒食节”,传说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被自己误杀的介子推设置的节日。重耳没有当上晋国国君的时候,介子推和他一起逃亡。中途没有食物,介子推就割自己的腿肉给重耳食用,救了他的命。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想邀请介子推到朝中任官。
介子推拒绝了他,背着母亲一起逃进深山。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没想到烧死了他。重耳为了让后人记住他这个过失,并引以为戒,于是把介子推死去那一天当成“禁火日”。大家都不要生火。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名人的事,但是盛行的时期却是在汉朝后。魏晋的时候“寒食节”特别流行,当时的“清明”还不是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因为李家是山西晋人,他的家乡爱过“寒食节”。于是通过朝廷立法,就把“寒食节”加上“清明”这个节气的名称,让它们“合流”了。唐朝在《***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后来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又把***期延长到了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