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哪些大学住宿条件最好?
不请自来。之前有几个同学在不同的大学读书,一开始入学的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大学里面的住宿条件,当时我们几个也互相比较了一下,也调查了一些住宿条件不错的大学。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不得不放在首位,这应该是我见过宿舍最好的大学之一了,北京语言大学每间宿舍基本上就住两个人。这也可能跟学校的性质有关,来北京语言大学读书的外国人非常多,与中国学生的比例基本上在4:1。北京语言大学***上公布有公寓文化节,附上图来说明。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的名声不是特别大,因为毕竟不是211和985,综合实力排名也不靠前,但其住宿条件绝对首屈一指。原因就在于李嘉诚重建这座大学,将硬件设施弄得非常一流。还是李先生懂得学生的疾苦啊。
中山大学
全国率先兴起公寓化管理的学校之一,12个学生共住一套三居房,而且楼下配套齐全,有商场和餐厅。房子里面各种硬件设施都有,有厨房提供做饭,有独立卫浴,还可以玩电玩。而且女生宿舍非常漂亮。
还有谁敢说自己的大学宿舍更加漂亮呢?过来比一比吧。
国内住宿条件比较好的大学。(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有二人间,四人间,六人间,有空调,有独立卫浴室。有的还配电梯。一年住宿费大约1400元到2800元。(二)北京理大学珠海学院。北理珠开发了一套系统。新生填写兴趣,爱好,作息等,个性分配宿舍。环境也不错,有空调,独立卫浴室。有大阳台。环境也很好,一年也一二千元的住宿费。
小西自己是学生过来的,在大学期间住的是4人寝,上面床铺下面桌子的套装,有独立卫生间,1200元/年的住宿费不算贵。在4年之前也认识几个不错的朋友,隔壁寝室和我们是共用大平台的阳台,彼此之间交流比较多。
读研的时候,依然是4人寝,不过是校本部的桃花公寓,相对条件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升华公寓舒适,住宿费同样是1200元/年。在读博期间,住的是博士公寓,双人间,没有独立卫生间,1000元/年。一层楼有个大的洗漱间和卫生间,同时不少男女博士混住,别误会,不在一个房间,而是对门或隔壁寝室。当然,也有不少是博士夫妻合住一间,偶尔会有些不太合适的声音。
就小西知道的,国内住宿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其实是每个大学的留学生公寓,大部分都是单人的套间,有空调、热水器、厨房等,小西去过印度籍博士后的宿舍,真的挺舒适的喔。之前,我记得曾有人讨论过为什么留学生住的宿舍比国内学生好呢?
因此,留学生:国内学生比例达到4:1的北京语言大学的住宿条件冠居国内高校首位。
另外,汕头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学校的宿舍同样极为不错。
其实,还有些宿舍没有说,比如独立学院的部分高额费用的宿舍,住的也是很舒服的。在读期间,除非是单人宿舍,要不还是有各种不方便,所以不少男女都在读书期间外出租房,过来人都懂的啊...
希望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2018-09-25-01
考研二战成功率有多大?
随着当前2020年考研成绩的陆续公布,一部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会考虑是否参加二战的问题,而关于考研二战的成功率问题,首先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首先,对于只有一门考试成绩不理想,其他科目考试成绩相对比较理想的考生来说,二战的成功几率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这门课程是数学,而且如果分数特别低(50分以下),此时在二战的时候,应该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学校,或者是尽量绕过数学。按照历史经验来看,要想大幅度提升数学的考试成绩,难度还比较大的。
对于有两门以上考试科目成绩比较差的考生来说,在准备考研二战时要更加慎重一些,因为要想同时提升两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二战的心理压力也会比较大。当然,具体的情况还要看考试的总体分数,如果考研的总分数在300分左右,那么二战的成功率会更大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考虑二战,那就是考研的复习时间比较短,没有完成整体复习任务的情况下就参加考研的考生,如果考研成绩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那么也完全可以考虑二战。在二战的复习过程中,应该尽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同时根据本次考研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专业老师指导一下。
最后,除了选择全日制研究生之外,在工作以后也可以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为适合的选择。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我们知道2018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238万,其中应届生131万,往届生107万。根据目前公布的数字,2016年研究生录取人数为51.7万人,***设2018年录取人数为55万人,那么此时的报录比为238:55,约等于4.3:1,也就是说在不到5个人中录取一人。预计2018考研失败的人数达到183万人,同时我们注意到2018年往届生人数为107万,根据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测每年考研失败的同学有一半选择再战。其中绝大多数是二战,当然也有三战、四战的同学,甚至工作之后的同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只是粗略的估计,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现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在一起统考的。
我参加了2017年和2018年的研究生考试,对于二战也有自己的体会。我统计了一下数字,我专业男生有24人,其中1人保研,15人考研,一战考上的有5人(本校1人,211院校1人,985院校3人),考研失败的有10人,其中选择二战的人数为7人,二战成功的至少5人(其中本校1人,211院校1人,985院校3人)。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一战成功率为1/3,二战成功率为5/7。可以说二战的成功率是远大于一战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知道一战失败的你,还会二战吗?
为什么一战失败后会选择二战?
据我观察,大部分同学是不甘心。很多同学要么是复试被刷,要么就是差几分进入复试,几乎没有不过国家线的,但是由于专业特殊性,调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选择二战给自己一次机会。我自己是一战过后想要选择去工作,但是本身能力不足,找了很多企业,要么别人不要我,要么我看不上企业,所以最后决定二战,想要继续充实自己。
为什么每年会有这么多人考研?
我认为一方面是工作确实难找,考研是继续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尽管现在研究生存在扩招,但是毕竟每年只有55万人左右,然而每年本科毕业生就达到950万人,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但是考研毕竟有风险,而且有些人想早早成家立业,希望尽快到社会上打拼
首先,先排除那种认死理,摁着一个学校拼命考,1战不成又2战,2战不行还3战,直到考上为止的人。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一个初中同学为了考北京协和的某个教授,连续考了5年,直到18年才如愿以偿成为他的***。
1战的成功率是相对较高的,2战的成功率明显低于1战,为什么这么说?明明都复习过了,知识点都熟悉了,再复习一年成功率不是更高么?
其实不是这样的,考研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一个过程。2战同学所承受的压力,不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更多的是来自心理层面的压力。又考不上该怎么办?再白费一年太可惜了。哪哪都复习了,又感觉哪哪都没复习到。那种焦虑,自我怀疑,心理压力将无形的影响备考情绪和效率。
2战同学的心理压力远大于1战学员,且这种压力会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逐渐放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和自我解压,最后会把2战同学压垮,这不是随便说说,我周围好多2战的朋友都是临近11月就选择了放弃…
朋友们的孩子,近几年考研的10多个人,一战上岸3个:一个浙大本院上岸,一个山财本校,一个辽宁医大。7个二战上岸:分别上岸南开、华东理工、2个天津音乐学院、京属财经大学、河北医大、山西财大。1个三战遗憾失败。
可见,二战,只要不是非名校不考,且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备考,成功率大概有七成以上。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考研二战成功率有多大?如果说100%,你会相信嘛?大家肯定会提出质疑的。二战成功率有多大,完全取决于自己。因为学习是别人无法代替你完成的。为了是二战成功率更高,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考研院校。
疫情之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考研大军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考研的人群不只有应届生,还有二战,甚至三战及一些在职人员。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考研的学校及跨考一些热门的专业。你可以根据自己四六级成绩以及专业课排名等指标进行选择。切忌盲目冲击985,211等名校。如果有名校情节,要做好二战的心理准备。
二、一手资料的获得。
考研过程中,资料是你学习的主体,尤其历年的真题,有些学校会将真题挂在学校***上,有些学校则不会,这就需要你通过寻找上一年考上研究生的学姐来找资料了,顺便还可以帮你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律
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坐的住冷板凳,要踏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是你为了自己前途努力奋斗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下定决心要考研,那就一定要做好自律,吃苦的准备,学习很苦,但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努力加油吧。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水滴石穿。
欢迎大家和我交流讨论有关方面的问题哦,我是阿彤木,不要吝啬你的点赞和关注哦。
你身边80年***上中专的人,如今都过的怎么样?
我老家同村的总共有三个在1987-1989年陆续考上中专。
最早一个是师专,毕业后到镇里初中当老师。很内向的一个人,一开始上课会发抖,后来慢慢好了。现在在县城的初中当老师,还是教镇里出去的学生。一生平淡,等退休后应该也不错。
第二个是上的公安学校(高中中专),从基层民警做起,在[_a***_]乡镇任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县局副局长。但是想再“进步”很困难了。条件不错,大家都懂的。
第三个,林业学校(初中中专),毕业后在镇林业站上班,后来调到镇派出所,再平调到其他镇。因为情商低,一直不能升迁,估计要在民警岗位上退休了。
现在看来,这三个都不算差。
人是时代的产物。八十年***上中专,既有自身的原因(主要是英语差),也有时代的原因(主要是录取率低)。像湖南,从1***8年到1982年,中专(含中师)都是从高中生中考,高考录取。1983年开始,才从初中生中录取。那时高考录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想考上就真的是百里挑一。初中考中专,一般也是班上一二名,有的班一个也考不上。初中考中专人大多出息比高中考中专的出息要好一点。原因主要有,初中考中专出现在后,教学质量提高一些,主要是英语教学质量提高了!这些人工作一两年,考研比例很高。而高中考上的,由于没有没学英语或英语教学质量很差,许多人最终没有将英语补上来,考不上研,影响了自身人发展。其次,初中考中专的年轻,加上后用人越来越年轻化,学习、-提拔、升迁机会多,所以,大多混得比高中中专好。其实,高考考中专的许多也是班上一二名。主要也是英语不行,影响总分,上不了大学。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在各条战线上,还是相当不错的。但相当多的人还是在最基层工作。也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由于起步太低,又是从最基层干起,本人觉得影响了应有的发展!如果在今天,这批人接受今天的基础教育去参加高考,应该70%能上九八五,30%会上二一一。放入各条战线,应该比那时会引人注目得多!发展潜力会要大许多!两院院士比例会高一些(主要是那时的英语!),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人数会更多,级别会高。
时代造英雄,英雄创时势。反之亦然,时代也制约人,人改造时代凭个人的力量就要难得多。回答供参考。
本人198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山东省林业学校,(国家林业部直属)。全班41人毕业后全部分配到行政事业单位,不过当时工资和企业、商粮供部门差距很大,这些部门的女孩子眼光很高,我们这些农村出身的孩子根本无法高攀。
后来大部分都在副科以上级别,最高到副县或正县,职称中高居多,个别到了正高。目前都面临退休,已有3人过世。一路走来,感慨颇多,世事无常,且行且珍惜!
虽然说过的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本家一个兄弟八十年代初考上东北一个中专学校,那时候才去学校一个月,他父亲为了筹学费去城里骑自行车卖红薯遭***而亡。也没有通知孩子就被埋葬了,待春节放寒假接回到我家才告诉孩子。孩子伤心欲绝,发奋读书以报父恩。
二年时间一转眼毕业回家待分配,没权没势难以分配。无奈之下我骑自行车带着一袋白面去县城映求一个拐弯亲戚给孩子找工作,说了孩子的家庭情况,都非常同情孩子,人家工业局管分配领导让孩子想进什么厂矿自己挑拣决不委屈孩子。
孩子挑了一个效益非常好的食品厂,在厂里干的风生水起,恋爱了个媳妇并在县城卖房居住。现在是又上班又间接在外承包工程,有车有房儿子也研究生毕业。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是人模狗样,每逢回到村里见人先问候,然后再敬烟,孝敬母亲,善待继父,是个受村民尊敬的好兄弟。不像有的人在外混出模样,回到村里好似高人一等,凡人不搭话,这种人是在农村是不受尊敬的。
虽然说现在中专生比大学低个档次,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生也是跳出农门的阶梯。虽然说学历有点低,但只要你历志有上进心,不甘言败,幸福生活的大门就永远向你开着。
80年代的中专生是干部待遇的。
我知道的当年护士,幼师,小学教师等职业都大批中专毕业,当年,中专也不是好考上的,学习成绩也很好才考得上。
如今,这些中专生大多都是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了吧,很多后期经过成人高考又获得大专以上文凭了。
教育改革后的中专含金量就比80年代的低了很多了
没有考上大学,上不上大专?
考不上大学本科,还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复读,也可以选择读中专和大专,一切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家庭的状况决定,也可以选择就业,不管是各种选择,只要做人踏实,都会有所成就。
考上本科大学,实质是去学习一技之长,作为自己人生中的安身立命之本。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考不上本科大学,也必须要学习一技之长,作为自己将来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考不上本科大学,有没有必要去读大专呢?我觉得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学习这一技之长?然后再确定有没有必要读大专。
高考失利,没能走进本科学校,并不是所有的成才道路都不通了。想要继续学习知识技能,可能***取的方式途径有:1、选择专科高职类学校学习;2、直接去就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技能;3、通过其他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技能;4、不***取专门的学习措施,随遇而安。
对上面提到的4种方式途径,我们分别来讨论一下。
一、选择专科高职类院校学习。选择专科高职类学校学习,也能够学习到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的。其实这是大多数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的选择。有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学历多数是大专及以下。比如护士,有很多护士是中专学历,同样能够在医疗机构工作并且做的不错。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不仅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一份正式工作,而且也是一份可以终身执业的工作。有的行业从业人员,多数人员的初始学历是大专及以下。再如铁路系统,工作人员多数是来自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大专学历。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2019年高职类院校将扩招100万,彰显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也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在职业技术的人才的匮乏。如果没有考上本科大学,选择高职类专科院校学习,也可以收获不错的发展前途。有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并不比本科生收入低,有的甚至比冷门专业本科生高出一大截。从这个角度看,考不上本科选择去读大专,很有必要。
二、直接就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技能。这也是可行的一条路。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人确实直接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了不错的专业技能。我个人见过厨师、面点师、汽车维护技师、木工、瓦工等,在实践中跟随师傅学习,掌握技能后独立从业。这种学习方式,在后续发展中因为学历缺失,个人发展会受到一些限制,如某些职业技能职称的评定。
三、通过其他培训机构学习。电视上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广告,已经漫天飞舞,不用再多说。通过社会培训机构也能够学习到技能,但是也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还不如在国家承认学历的院校里学习,能够拿到一份大专学历。
四、不学习随遇而安。这种态度太消极,不可取。不管高考结果如何,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去不了本科大学,也要想办法去学习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能。要学习就要选择渠道,可能选择的渠道就那么几种,权衡利弊,还是去读大专更有利。所以,结论是:考不上本科,也有必要去读大专。如果好学,大专在读期间可以专升本,只要努力会有结果,5年直接拿到全日制本科学历。最后,祝高考顺利,心想事成。
我是吉林桦甸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关注交流更多高考志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