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北京的人都有什么感悟?
首先我想说说离开北京的人,对我们留在北京的人的看法。他们会认为我们更有勇气,更有拼搏的劲头,我们比较能够承受来自大城市的压力,也更有应对这种压力的能力和动力。
其次我想说说离开北京的人,都怎么样了,研究生毕业后,一个班54个人,有将近20个人选择了留在了北京,但是这些人都大多数租房子,没有自的房子,大多数单身或者正在找对象,为了结婚后定居在哪而筹谋,大多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回家的那些同学却大部分结婚了,有孩子,有车有房有稳定的工作了。
不建议大家离开北京,但是看个人选择,有些人就是适合在一线城市闯,有些人就是适合去过稳定舒适的生活,在北京的稳定舒适是多年的打拼换来的。
别说离开北京,就是搬到通州,都能感受到和北京城区的不同。
我家2003年拆迁,因当时***费很少,被迫离了世代居住的西城区阜成门内的大乘胡同,搬到很远的通州八里桥,03年没通地铁,进城只有两趟公交728和848,别说辅路了,就是上下班高峰期,京通高速也堵的水泄不通,到大北窑需要将近1个半小时,后来开通了地铁,当时地铁票价很贵,我那会在复兴门时上班,去一趟单位单程票价要7块钱,而且通州的菜价都很贵,比城里的贵多了,周末去一趟新华大街都堵车,后来在2007年,经济好转,在二环内原崇文区幸福大街那边又买了一套商品房,买的是二手的, 当时均价1万3,03年的房子,交通,环境,医疗配套就别提多好了,现在我的幸福感比较高。所以别说外地,就是在北京,区和区之间的心里感受也是巨大的。
离开了北京才知道北京的包容性比其它地方还是强,包容性强,机会就多。认识的人优秀人多,成功的机会就多。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生。北京就是一个地厚,水深,广阔的地方。离开了这里,还是怀念。人离开,心也离不开这里。
谢邀!
我虽然不是在北京读的大学,但是从大四开始就在北京了。三年多的时间从学生变成了上班族,很感谢当初的同事,一起打拼的同学,谢谢你们。
离开北京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当初也算无奈之下的选择。因为觉得自身的能力在北京绝算不上出众,勉强留下会将自己困在这,进不能,退不得。现在想起来也一点不后悔,大城市的精彩从来没靠近过北漂,倒是艰险从未远离。勉强待在大城市是生存,在自己能力所及之处才是生活。
不过每个人的境遇、心态都不同,也有大把的人享受这种生活状态,送上一句自己特别喜欢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穿越到民国,可以轻松买房吗?
民国买房很方便。
以鲁迅买房为例: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成立于南京,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他每月的工资是300大洋。鲁迅用3500大洋买下一套三进的大院子——八道湾胡同11号院,这是相当不错的四合院,地段好,又清净,三进院落,有三十多间房。
鲁迅第二次买房,阜成门内三条21号。这是一家小小的四合院,房子的价钱是800元大洋,虽然仍是不贵,但鲁迅财政吃紧,所以,向朋友借了钱后才顺利地买下来。
鲁迅买的这所房子,说是“房子”,其实跟一片废墟差不太多,买下来之后,鲁迅花了五个月重建房子,几乎是买地盖房了。这所房子是他在北京最后的居所,也是老母和朱安夫人终老的地方。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原貌的也是这所房子,如今它已是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了。而周作人占据的八道湾豪宅,已经被人逐渐忘却,还有***之虞。
鲁迅在两次买房中都挑三捡四,看了好多房才拍板成交。看吧买房是很容易,但是你要有工作,和钱。
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目前999银的价格平均大概为3.46元/克,以第一次买房论:鲁迅的3500大洋等于现在的29万左右,但是买的房子大得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