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宗北京烤鸭大家吃过吗?你觉得好吃吗?
北京填鸭是制作烤鸭的主要原料。烤鸭的原料是相当讲究的。北京填鸭生长期较短,只需6o~65天,就发育生长到5~7斤重。出生45天内的雏鸭,可自由取食,而最后15~20'天,就不允许自由取食了,改由人工填喂,即每6小时进行一次填喂,每昼夜填4次,故被称作“北京填鸭”。只有北京填鸭,才有资格作为北京烤鸭的原料。
北京烤鸭的烤制方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焖炉法,烤炉有门,用秫秸先将炉角铁箅子烧热,待无明火时,将处理好的鸭子放在铁箅子上,然后关闭炉门进行烤制。
壁炉法,炉口为拱形,无门,将处理好的鸭子,挂在炉内的铁钩上,下面讲究用果木(梨、枣木最佳)火烤,不关门。
叉烧法,这种制作北京烤鸭的方法,与制作叉烧肉的方法相似,其突出的特征是:须逐只手工操作。因产量低,费工时,这种制作烤鸭的方法就逐渐被淘汰了。现在已经很少用叉烧法制作北京烤鸭了。
吃北京烤鸭也是有讲究的。烤熟之鸭需切片上桌。据老北京人回忆:以前,上烤鸭店去吃烤鸭,不但好吃,而且服务周到,由顾客亲自选定肥鸭后,跑堂儿(服务员)的就拿下楼去烤。烤好的肥鸭皮呈红紫色,油汪汪的,并由大师傅当面切片。
切片是比较讲究的,每只鸭要切出120片左右,而且须片片带皮带肉,肥瘦相间,十分引人食欲。吃的时候,蘸甜酱,加葱白,卷在刚烙好的热薄饼内,真是又充饥又解馋,美味无比。
正宗传统的北京烤鸭至少有几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是宫廷皇上的御用菜,现在更是北京的知名特色美食。
对北京烤鸭不熟悉的人,咋一听到北京烤鸭时,还以为是街边20多块钱那种啤酒烤鸭或者脆皮烤鸭,其实两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在吃法上就不同。
普通的啤酒脆皮烤鸭吃法比较简单,一般考好之后都是直接用刀切成小块儿直接吃。而北京烤鸭则需要厨师片成片儿(通常都会剩下一个鸭架),然后用荷叶饼将肉片儿、黄瓜丝儿、葱丝儿等材料卷起来之后蘸着酱吃。所以说北京烤鸭的吃法比较复杂一点。
口味上也有不同。
普通的啤酒脆皮烤鸭口味儿是,偏重偏咸的。北京烤鸭味道是比较淡一些的,特别不蘸酱的肉片儿是很清淡的。
北京烤鸭好吃吗?
很多来北京的人都是冲着北京烤鸭的巨大名气过来品尝,但是吃过之后有很多人会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味,甚至还有很多人一点儿也不喜欢。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感觉北京烤鸭还不错,但我感觉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品尝北京烤鸭之后会感到失望,觉得名不副实。
老衲厨师一枚,二十几年的锅碗瓢盆生活,已经磨圆了棱角,喜欢学习和分享,坚持每天解答老厨了解的一切烹饪知识。
做厨师那么多年,2007年之前也有吃过烤鸭 ,没觉得怎么好吃,也尝试自己团队研究烤鸭,并上新与菜谱之中。
上烤鸭后,还曾火爆一段时间,吃烤鸭需要预定,因为每天就烤那么几只,烤多了怕剩、担心第二天不新鲜,当时店里顾客都喜欢吃,对我们的烤鸭非常认可,但我心里明白,这不是正宗的北京烤鸭,是我们团队东拼西凑后弄来的翻版烤鸭,是照葫芦画瓢仿造出来的***冒产品。
2008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十八届中国厨师节,本届厨师节是中国烹饪协会和饭店协会主办,全聚德承办的中国厨师的盛会,地点就在北京,期间全聚德集团安排与会者在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宴会。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北京烤鸭,而且还是在全聚德。
夹一块烤鸭放在小饼里,加一点葱丝,再来一点甜面酱卷包好,一口下来那叫个好吃呀!皮脆肉嫩,肥美不腻,比我们店里烤制的冒牌烤鸭不知好了多少倍。
其实说了很多,无非都是引子,总结到最后的答案就是好吃,真的非常好吃,给大家推荐北京除全聚德外的几家烤鸭店,也很有特色 。
北京大董烤鸭店和北京便宜坊烤鸭店。
冬至来了哦,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美食吗?
夏历.周历.秦历:是战国至汉初均以365.25日为一回归年,但每年的开端不同:夏历建寅,即以阴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周历建子,即以阴历十一月岁首。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不同。在先秦古籍中,《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则用夏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颛顼为基础,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历相同。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以后,历代沿用。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在农历十一月。潮州人称为“冬节”。《史记.历书》:“周正以十一月”。所以冬至日在新年正月里,古称“过年”。后来汉代改为夏历,以立春日为春节,民间便称冬至为“小过年”。潮州人有句俗话说:食丸加一年(一岁),可见潮州民俗古风遗存。
古时中原也称冬至为冬节,《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冬节丸是冬节的特色食品,“丸”与“圆”同音,象征团圆。冬节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揉成团,再挲成小小的丸子,用红糖水煮成甜品。
冬节前夕,全家老幼围在一起挲丸,这个过程,是团圆的象征,一家人喜气洋洋,多人挲出来的丸有大有小,叫做“父仔公孙丸”。冬节日一早,主妇先盛起一大缽留着祭祖,家里的司命帝君(灶神),地主爷、井神等,都要一碗甜圆作为供品祭拜。
民间还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把冬节丸二粒用红纸包,粘贴于米瓮、水缸、箸筒、井头、砻磨、碓臼、粿架、龛、门楼顶、猪舍、鸡笼、牛栅等处,耕牛的角也要粘上冬节丸。《潮州府志》记载:或用以粘焉,谓之“饲耗”。“耗”农人驶牛犁田时吆喝耕牛的声音,用以指代耕牛。过了三日,要把这些粘贴上去的冬节丸取回来,说是可以保佑众牲各物平安。还有一说,取回各粘贴的冬节丸给人食用预防治疗流鼻水。
上午还要备魚、肉、鸡鸭鹅在家拜祖。中午后祠堂祭拜祖先。
最后还有一禁忌,嫁出的女儿回娘家不能看见或食(吃)冬节丸。研究潮州历史传统文化的专家出的书,没有解释过,是否懂得?
余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嫁出的女儿回娘家不能看见娘家的冬节丸或吃用。潮州俗话说:女儿嫁出别人(夫家)个(的)。应在夫家团圆。不能在娘家吃冬节丸(团圆),是认为被丈夫休掉或今后被休掉之嫌。
谢邀!
四川人过冬至节有讲究。到了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炙羊肉汤。熬羊肉汤离不了鲫鱼。人们认为,鱼为海鲜,羊为山珍,就是人们说的山珍海味,鱼羊为鲜吗。民间流传着一些顺口溜,吃了羊肠,***衣裳,吃了羊肺干活不累。冬至吃羊肉,喝羊肉汤提热,抗冻,滋补身体。一家围成一桌,请来几个知已的朋友,再熬上几瓶、脾酒,加上大枣,姜葱蒜,香菜必不少。人齐了开吃,大碗喝酒,喝汤,大块吃肉,海吃海喝,一醉方休。夜静了,各自散去,回家睡觉。
冬至大过年,广东各地冬至的习俗是很隆重,那就我的家乡展开这个话题聊一下。
“冬至大过年”在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传统节日,在广东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我的家乡是在河源的,冬至到来之前都做萝卜粄,对于客家人来说,冬至算是一个大节日,在农村每家每户过冬至都是忙了起来,客家最有风味就是萝卜粄,在冬至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对我河源人说,一到冬至节日父亲忙着做萝卜粄的情景,有很深的回忆。那么萝卜粄的制作流程手艺,我会制作视频给你看看,敬请期待。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而冬至就是贮藏的季节,也是分享劳动成果的季节,庆祝丰收的季节。
冬至来了,多地忙碌着贮藏,分享,庆祝!因地不同,气候不同,习俗也就不同,吃的食物做法更不同。
我是湖南的,冬季这段时候,大多数人家杀猪,叫上亲朋好友,盛上美酒款待,吃完后顺带一两斤肉回家,其余的都挂在火灶上用花生杆或木粉熏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腊肉。猪身上的血用来制全国闻名的猪血丸子,猪血丸子用水豆腐和精猪肉,猪血配制而成,然后同熏腊肉一样。
今天是冬至,冬至除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外,象征着冬天已经过了一半,过了今天,就到了冬天最冷的时节数九了。而且过了今天,每天常一指,这是老人们经常说的。也是冬至的一个由来。意思就是白天一天比一天长了,夜晚一天比一天短了,而且过了冬至,就象征着新的一年要到来了。
我的第一故乡是纯粹的大西北,第二故乡是鲁西北,无论是哪儿,每年冬至的习俗就是吃饺子,老人们常说,”冬至吃了饺子,这一年就不会冻耳朵”虽然这是一个寓意,但也说明了过了冬至,天气冷的可想而知。每到冬至这一天,大大小小都吃饺子,从小,就听到老人们总是拍着调皮孩子的脑袋说”快去吃饺子,要不把你得耳朵冻下来”,一开始就这样傻乎乎相信了,后来等长大之后,才知道这只是一个寓意,不吃饺子的也没冻了耳朵。不过随着现在全国暖冬的到来,和硬件设施的安装,冬天也没有小时候的那么冷了,所以,现在这样的说法慢慢的也就少了,偶尔听到老人们说,孩子们也不会像我们以前那样,容易相信了,该干嘛干嘛。
冬至这一天,除了吃饺子,还会做一些好吃的饭菜。比如炖排骨、红烧肉等等。只不过现在人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今天吃不吃好吃的都不是非常的渴求了,变得非常的平淡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就只包包饺子作为过冬至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