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未都发家史是怎样的?
马先生自己曾经说过,自己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再后来到了报社做编辑。当时收藏只是他的一个爱好,当然就是这个爱好让他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据说那是一个把宝贝当破烂儿的年代。1982年,当时很多人的工资都不到100元,马未都却不顾家里人的反对,用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1600元买了一把四扇屏。本来这钱是打算买“彩电”的,为此马未都和夫人没少生气。让马先生对这件古董高看一眼的是镶嵌在屏中的那几片宋代钧瓷残片。当时家人朋友都以为马未都脑壳坏掉了,但没人能想到的是,短短一年后一件类似的文物在香港就拍出了十几万的高价,到了现在,所谓:“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件藏品的价值不知道翻了多少万倍了!
还有一次马先生去食堂吃饭,发现用的桌面下面垫的案子可能是件古董,于是在吃完饭后仔细琢磨,最后买了下来,这是一件清朝的黄花梨书案。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捡漏让马未都先生的财富不断积累,到了今天他的个人收藏已经可以开一座博物馆。
但如果将马先生的财富积累归功于运气,时代,就大错特错了。有很多人都从那个年代经历过,但对文物重视,并且能积累出偌大身家的人寥寥无几。马先生的魄力和眼光都是一等一的,才能在琳琅满目的潘家园中频频捡漏,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马先生对古瓷器的了解超出我们的认知,釉色、图饰、工艺,观看了无数瓷器的他能一眼看出真***优劣,正是因为这样的丰富的知识素养,才让他能有如此成就。
马先生1955年生,如今已经是65岁了。按说他的财富和身份,已经完全不需要努力去追逐什么。但他的勤奋令我辈汗颜。从正月开始马先生就开始写书,到现在100多天已经写了40多万字。财富和名声都不缺的马先生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上进呢?
马未都曾说过人一辈子发大财靠命,发小财靠努力赚钱。马老先生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他今天的地位和财富完全是由他自已的命运决定的!很多人不知道马先生曾自述他小时候连小学都未毕业,为什么今天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和财富,这背后的***不仅仅只是所谓的命运所决定的!
马先生的成功其实离不开他后天的努力和对追求财富独到眼光!马先生的第一桶金是靠七十年代倒卖古玩起家的,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董,马先生通过对古董文化的独到鉴赏和经营,积攒了一定的财富。后来开了自已的博物馆,成了文化名人!马先生的成功对大家来说是可以借鉴的!所谓的命运都是可以通过自已的努力去改变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1、知识面广:有利于快速掌握藏品的各种知识点,有利于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交流。
2、善于学习:虽然不是什么高级学府毕业,但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同样掌握了各种知识。清晰的知道学校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路径!
3、悟性高:多数的人,只是知识的奴才,跟本不明白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什么?而马先生却非常清楚,知识是唯我使用的工具,而不是捆绑束缚自己的枷锁!
4、特别善于讲自己的故事:大多数的“专家”讲的是历史、讲的是别人的成功故事,忙于鉴宝、办培训班赚钱。而马先生却忙于各种渠道的收藏、搭建圈子、提升自我价值,讲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总结:其有目标,有***,有努力与坚持。所谓发家史就是马先生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收藏家的经历!所谓机遇只是马先生谦虚的解释,实则是自己努力掌握各种鉴别、收藏、经营能力的量变而产生的质变!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爱好。
今天的一切都源于爱好,"当别人对之避之不及时,我喜欢上了陶瓷,是反向的"。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喜爱,别人不当事儿时,他喜欢,那就为他提供一个可以不花什么钱也可以买入的机会,也是历史机遇!
这种机遇几百年也不一定有,而机会来时多数人还没心理准备。有人曾讲过一个老人家里有件官窑瓷器,夜里蒙在棉被里砸碎,分成四份让儿子们朝四个方向给扔了去。是一种什么样的压力让人不敢留,都不能把它挖坑给埋了。
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再看到瓷器可以放到家里当摆设时,一时也难以接受的了。
首先,要有历史机遇,还要真心喜欢,不喜欢还真不能坚持那么久的时间。或早就变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