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哪些饭馆的羊杂汤值得推荐?
最好喝的羊杂汤当是山东开在京城的三义合酒楼熬制的羊杂汤,和武大郎烧饼,绝对超过其它饭馆,东三环和奥森公园附近各有一家,具体地址可在大众点评搜三义合酒楼就行,今天的山东地区好喝的羊肉汤和羊杂汤还是挺多的,味道也是挺不错的。
尤其是今天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的人们尤为的喜欢羊杂汤,像徐州,菏泽,商丘和阜阳地区都爱喝羊杂汤,今天山东单县的羊肉汤,名气的话还是非常大的,喝起来的话也是比较正宗,商丘地区的羊肉汤味道也是可以的,想失去的话,都是一些回民,做的味道还是挺正宗的。
要说羊杂汤和羊肉汤的话,这一块做的比较好,但是想要吃羊肉的话,还是要说我国今天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今天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宁夏地区,特别是宁夏地区的羊肉,应该是最好吃的,做手扒肉和焖羊肉的话,还是选宁夏的滩羊肉最好吃。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鑫雨霏霏的头条号,更多美食,更详细的做法都在鑫雨霏霏的头条号里。
从前家门口有一家武圣羊杂割在华威路上,自打在北边菜市场门口的小小的门脸的时候就开始做为饭堂,没饭吃,馋,懒,冷,都会跑到武圣羊杂割吃一碗羊杂汤,来一个火烧,特别是大冷天来一碗一碗热乎乎的羊杂汤,出出汗,去去寒,暖身暖胃。吃过北京很多家无声羊杂割 ,说实话我觉得只有这家最好吃。重新装修后,搬到了南边,店面宽敞干净不少,也注意整体形象包装,穿统一的服装,店里很有文化气氛。既是搬离了华威路,有时候馋了,还会为了羊杂汤,专门取跑一趟去吃。
店面不是很大,但干净!看着还不错吧!不过服务员不许拍照,我冒着被说的危险,偷偷来了几张。写这条问答的时候,搜了一下,武圣羊杂割北京开了很多家,遍地开花。
武圣羊杂割中的羊杂汤不错!8块钱一大碗,吃这一碗就已经很饱了。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羊杂汤每次必点,放香菜放葱花,再加上胡椒粉、盐、羊油辣椒和醋,味道绝了!
他家的烧饼和咸菜是我的爱,烧饼虽然很小很小,但外焦里酥,很多芝麻。
推荐通州的惠香缘杂碎汤烧饼铺,久负盛名,与烧饼夹肉齐名通州一绝,在通州住的人可以去尝一下。在几十年前是由本地人何二伯开的,老爷子从小学的打烧饼手艺,新出锅的烧饼非常酥脆,虽然不像李小老的层那么多,但也有二十层,汤是杂碎汤,不是羊杂汤,也没有肝,少了腥味,配上芝麻酱香菜辣椒油,人间美味不过如此,早晨四点开张,有人就起五经揣着二锅头去店里喝酒了,还有喝了一夜过来吃早点醒酒的。现在老板是徒弟,继承了老爷子的手艺,开始叫河边儿杂碎汤,在通惠河边,几经辗转,把店开在了北苑的农印院内,店内只有杂碎汤,烧饼,烧饼夹肉,羊蹄,凉菜,没有菜单,汤和烧饼现在14块一套,汤随便续,以前总是纠结点两碗汤一烧饼还是一碗汤俩烧饼,现在为了健康都是一碗汤俩烧饼。好这口的人值得专门去一趟。(图是借的)
原来的北京城,早点桌上,多能见到羊杂汤 豆面丸子汤之类,而今却少见了。在牛街偶有见到,味道也大不如从前,华天小吃这两道的味道,就更是徒有其名,点了就后悔,闭眼瞎吃。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看过。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村里开始经常放露天电影。我村有个戏台,戏台边有个磨坊,影幕就挂在磨坊的东墙上,东墙是一大片空地,村里的男女老少吃了饭,每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边吃边看,男人们抽着烟叶子,女人们唠着嗑,小孩们跑来跑去。
那时候播放最多的电影是《海灯法师》和《少林寺》,还有《少年犯》啥的,其他还有一些革命电影好像,轮流演,每场爆满。那时候村里特别穷,好多人家家里都没灯,不是没电线,而是点不起点灯,交不起电费。偶尔安了灯,也不常点,用的时候着一下,不用了赶紧拉灭,就跟电话刚出来一分钟好几块钱的时候打电话一样。所以人们看电影成了唯一的消遣。
也没几年,好像就是两三年吧,电视机就在村里普及了,开始是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人们就都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电影也没人来放了。
早些年露天电影还较流行,那时候小朋友一听说有露天电影就会十分兴奋早早的就拿着小板凳,兜里装着些瓜子之类的小吃,去占位等待,高兴得像过节一样。那时在兵团,农场,学校也常常会放些露天电影来改善业余生活,那时候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能看场电影无疑是种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样的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数码技术代替了放映机坐在家里就能分享。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露天电影还是必不可少的,是改善文化生活的一个途径。这次在密云古北口村就赶上村里的老放映员在为大家播放一部老电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分享这一久违的露天电影。
记忆从来都是不讲道理,随时以一种排山倒海泛滥成灾的阵势,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一场场的露天电影。
以及放电影的,那一个个热闹沸腾的很晚才睡觉的夜晚,露天电影都是在天黑之后,儿时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天黑喜爱,大都跟露天电影有关。
尽管,这样的夜晚少之又少! 如同我对母校的记忆,大都停留在,校门前的大操场。只因操场就是放露天电影的场所,那时的电视,还没到我的家乡,唯一的***,就是偶尔的放次电影,那该是怎样值得庆祝的事情,信息灵通的早早知道,就是不肯说卖着关子。搞得别人吃完饭都没心思。
村干部把村中有点权威和有点学识的人,都叫去帮忙了。可见放一场电影有多隆重。
记忆最深的就是改编自聊斋的《画皮》看的我好长时间不敢一个人睡,不敢看外面的黑夜。小时候只觉得鬼好可怕!长大后才知道:活人比死人可怕!
其实,对于孩童的我们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晚上有什么零食吃。 记得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娇娇小姐》,这么美丽而有富想象力的名字,让我的乡亲们,旖旎了半天的想象力。那该是怎样的一位美丽的姑娘,不过,电影开场后,乡亲们很是失落,原来啊,娇娇小姐是只大熊猫!哈哈!但乡亲们很快拾起了失落的心情,津津有味的看着。
至于想象力的落空和讨论电影好看或者不好看,喜欢哪个人或者不喜欢哪个人?那将是接下去好几天的谈话的内容。
不过也有另当别论的,那就是,平时有了好感的男女小青年,碍于别人的眼神或是自己的腼腆,露天的电影场,倒是个绝佳的场所。借着讨论电影,试探一下,***所思或是君子所喜!
还有一次放的电影名字《两对半》,让很多自觉家教甚严家风很好的家长们,把成年还没对象的女儿们,反锁于家中,不准去看,怕看坏了孩子的思想。
每次看电影,父亲带我,奶奶妈妈带弟弟,爷爷独自一人最后去,爷爷是家里的后勤部长,在确定安全后,才离家去看电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80后,乡村露天电影是我小时候一段美好的记忆。现在想想都怀念那段时光。
以前村里来放电影的都会提前把大幕挂起来,等着吃完晚饭就开始放,对我们这些小屁孩来说哪还有心思吃饭啊,巴拉几口就搬着小凳子出去占好的位置去了,一个个打打闹闹的,别提有多开心了,那个时候村里的大人也都出来看,可热闹了。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一般都坚持不到电影结束就睡着了,然后我爸就把我背回家了,再大大上小学初中就一堆小孩在一起看了,那时总是特别羡慕这些放映员,感觉机器是那么的神奇,胶片从一个盘转到另一个盘上,就放出来电影了,还有声音。我们总爱围着机器看,但是不敢碰哈哈,怕碰坏了。
那时候看的电影大多是抗战电影,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当然还有那时候红极一时的动画片《葫芦娃》,基本上每个小孩都会唱,那时候那种开心跟欢笑是那么的纯真。
现在有时候回去,村里有时候还会去放电影的,大多都是政治任务,基本上就没人出去看了,现在网络发达,露天电影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时想想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乐趣呢?都是在家看手机、玩电脑,他们在物质条件上市幸福的,但是在精神上真的不如我们那个时代。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那种欢声笑语,人呢总是这么的奇怪,小时候盼着长大,现在呢又渴望回到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
只要说出小时候经常追着电影放映员各村的跑,大家肯定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人了,做为一个70后对乡村的露天电影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乡村的露天电影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记忆。晚上黑灯瞎火的各村去追着电影看,确实也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天晚上去隔壁村看《神秘的大佛》
说句老实话那时候看电影根本还看不懂,所以到现在也只记得《神秘的大佛》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蒙面人飞来飞去。记得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隔壁村,村子就在山边,放映场地有很多大青石,我坐在大青石上面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放映场地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当时吓的我我就滔滔大哭,因为离家有点远,而且黑灯瞎火的也找不到路回家,好在后来姐姐到家发现我没跟着回,又跑过来找我,所以这件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感觉最无聊但是却永远也忘记不了的电影是《卷席桶》
说起《卷席桶》相信记得的人肯定不多,因为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这样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兴趣看,没良心的放映员就是怕看电影的人都跑了,所以很多时候放映的第一个电影题目就是《卷席桶》,不过只要第一部放映的是这电影的话,后面放映的肯定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所以大家就得耐心等着。
每当这时候我们一大班小屁孩就骂骂咧咧,往放映员方向丟石头,看到银幕上总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就一肚子火。好不容易熬到放完,看到下一部电影八一那两字金光闪闪,立马精神也来了,不吵了也不骂了,就算是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制止,全部安静的看着电影。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实在是太多了,直到现在还记得很多,比如说《少林寺》、《地道战》、《自古英雄出少年》、《上甘岭》、《渡江侦查记》、《天仙配》、《白蛇传》等等。不过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电影确实也不多,就是那么几部翻来覆去的反复放,但是大家也兴致勃勃的反反复复的追着看,应该说喜欢看电影的这件事胜过看电影吧。(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