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四九年北京户籍政策,90年北京户口

  1. 手头有450万,北京西城学区房推荐?
  2.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北京”?

手头有450万,北京西学区推荐

个人推荐西南二环附近的,如广外,实验二小广外分校,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三义里小学都很不错,在西城也属于二流一类二类的,对口的中学都一样,或者可以考虑下二环内白纸坊 南菜园附近,那边小学也还行的,最好买房子区域在南线阁建功北里等周边,因为附近的棚户改造后那边很多人都说后期实验二小要在那边弄分校(不确定真***哦!)

北京土著以四九城为区分点。城里住着老北京,城外住的是北京移民。如果你在四九城里有一套四合院,那可不得了,绝对是见过世面的老北京。

他们在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四九城外的人都是外来户,不管有没有北京户口,有多高的学历、多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多有钱,都是北飘。今天,我就以海淀北漂的身份来回答西城学区房问题吧。

四九年北京户籍政策,90年北京户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主要看气质、最不重视颜值的内涵产品,莫过于学区房了。

一套已经四五十年房龄的老破旧房屋,还在不停地在周转中增值,单价十几二十几万一平米,总价从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然而,帝都最傲娇的西城学区房政策,随着即将到来的7月31日新政推出,划分出一道分界线,还有两个月,最后一个堡垒将被攻破。

在帝都,很多新贵阶层都聚集在顺义,那里的国际学校扎堆,堪比纽约的上东区,教育高地。但是,要论教育***拥有者,不管是顺义的多金家长还是海淀的学霸家长个体优势显著,从整体来看,都比不过公仆扎堆的西城家长享受的教育优质且均衡。毕竟,这是帝都,有公仆在,怎么可能让公仆自费享受优质教育?

四九年北京户籍政策,90年北京户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凭这一点,公立学校没有理由让位于私立学校!

西城的公立学校很争气,北师大实验、北师大二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这四大金刚校,长期输送学生到国内外名校,其他学校短期内想赶超很难。

于是乎,学区房炙手可热!

四九年北京户籍政策,90年北京户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区房让人疯狂又黯然神伤:房地产商和炒房客拿它做低风险高收益的教育投资品种,雄踞在房产投资因素的金字塔尖。为了子女的优质教育,家长不惜重金买单。

如今,随着入学政策由单校划片改成多校划片,房子并不能保证孩子进如梦校,不确定性因素多了不少。尽管如此,在7月20号新政推出以前,仍然还有一定的魅力。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北京”?

现在没有老北京人一说,老北京人指的是清朝时期的北京人,那时的京味文化非常足,交通不便,北京相对封闭,所以有了老北京人一说。

先说北京,北京最开始是金国中都,后来蒙元把金都给屠城了,建了元大都,明朝把元朝打跑了,元大都一片废墟。明朱棣建都北京,由于元大都已经废了,所以朱棣在元大都的南边也就是现在的故宫位置建了北京,但由于没有人口,于是强制调了一批江浙一带的富户进入北京当北京人。后来清朝取得***,把北京的百姓赶到了南城,北城成为了八旗子弟和蒙古***满族的王爷住的地方。最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捋掠一年之久,***放火,基本上北京就没有北京人了。

所以说老北京人指的是民国之前的北京人。据说死了几十万呢,逃难搬回来住的,能活下来的属于极少数了。民国时期大量的外地人进北京居住,因为民国时期北平一直没怎么打仗。由于相对和平,外地移民数量巨多,北京人口也就在1945年时达到了200多万。后来***进京又带来100多万军公教,北京人口达到400多万,1952年到1958年河北省九县一市并入北京,北京多了300多万河北人,总人口达到770万,***生育40多年,北京户籍人口从700多万达到了现在的1300万,大多都是外地移民。

北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说法,叫做三代都在北京,算北京人。还真没听说过在北京多少代就算老北京人。老北京人不是年龄,不是时代长远,指的是明清时代的本地居民,京腔京味北京文化的北京人。结果由于北京外地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地人以为在京资历老就可以自称老北京了,于是以讹传讹,都开始“您是老北京,姆们也是老北京”。哈哈哈,喝口豆汁吸个鼻咽就算老北京?都是吹!就像郊区人自称北京土著一样,笑死,并入北京才60多年,还北京土著?还老北京人?

我想有知识知道北京历史的人,不会无知到讲自己是老北京人。有几个北京人没和外地人通婚的,有几个北京人是清朝的北京人的?有几个人祖祖辈辈300年都生活在京师这片土地上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3086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