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于这种问题我还真的没法一下都回答全了,只能是大概的聊聊吧。
首先北京人在北京生活是什么体验也得分是什么样的北京人,如什么年龄段、巿区还是郊区的、是祖上几辈的北京人还是移民来的新北京人等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也没法一概而论。
就拿我这个北京六零后来说吧,我的小学与中学时代北京城里基本上没有几条宽扩的街道,在胡同四合院里北京人生活节奏不紧不慢,孩子们在胡同口玩闹嘻戏闹大人上班下班,退休了的大爷大妈们在树下坐在小马闸上聊天闲谈说古论今……。
当年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并不高,主要供应的粮食就是棒子,面细粮也就是米面并不是太多。荤腥也就是肉类更少,哪个年头没有多少胖子。穿着也是一个样没有说谁如何什么样的,所有的商品几乎都是凭票证供应。
那个时代人们都是心地善良,哪有现在这么多的道德败坏与这么多的坏人!
再说现在的北京几十年前的模样多一半都见不到了,是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京腔北京话倒成为了北京少数人的口音,北京人也成为了有些人话长语短的话题。
所以说感觉与体验是自己源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比,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对于过去的体验我们也只有永远也埋在自己的记忆里面了。
作为北京人我想也跟在其它省市的人的心里和体验没什么区别吧,作为我们这代人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是幸福的一代人
我作为一个北京人,在过去生活也是非常困难,那时全国都一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都富起来了,都可以吃饱穿暖,家家都能买得起汽车了,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因为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开始旅游热了,我们反而倒是向往那些纯自然的人烟稀少的地方,去看看那些纯朴的农民,牧民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还有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就是我北京人的献身说法
我是北京人,一家三口跟父母一起过,为孩子上学买了一套房东拼西凑交了首付,贷款100万。孩子老人帮着接送,北京物价很高,我去年8月开始上班,我俩一年省吃俭用能存10万。我会经常关注微信亲子公共号,有合适的优惠券带孩子出去玩玩,图书馆博物馆公园之类也是常去的,***好时间提前预约。总之生活还算过的去,挺知足。
北京80后,家里没有五套房,没豪车~父母工人退休拿着几千块的退休金。
小时候家住东城,东四十条附近,拆迁了~以为我是拆二代?我到真希望是呢~
2000年***,拿了20万滚蛋,在昌平区买了房,自己窝在那里,父母是国企的,赶上最后一拨分房住在四环边上。
生活没压力?别逗了,跟北漂比,我除了有套房有辆车,也没啥区别了。干着平凡的工作,拿着平凡的薪资,同样焦虑着跳槽、裁员、薪资等问题,一样承受着一线城市的高消费和污浊空气。做为大老爷们儿,谁敢说没压力?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优越感?别逗了,我一个普通家庭的成长起来的人,哪来的优越感?香港回归那一年我家才住进楼房,我一次喝星巴克都二十六七了,外地游客所知道的那些高消费的场所,高档餐厅我一个都没去过。吃的最多的还是面条饺子和铜锅。
我们北京人一样参与汽车摇号,摇7、8年摇不上的大有人在!我们北京人同样也买不起天价学区房。好么~摇不上号罢了,买个摩托车骑,你知道京A一张多少钱吗?近20万!京B不让进四环,抓到就是100块钱3分!我们哪来的优越感?话说,我好久都没进四环了...
排外?别逗了,我们本地人才是弱势群体好么?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我是北京人拒绝了我。之前上班的一个工作单位,小团体抱团儿,专门挤兑北京员工,同期入职6个北京员工,3个月内都辞职了,那也是我一个在单位里马B翻车的公司。同时,我也有很要好的外地朋友,相处愉快,生活工作中相互帮助,走动频率超过了北京的哥们和朋友。
作为一个生在长在北京80后来说,上有60多岁的父母,下有刚出生婴儿或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作为本地人没有退路,好死赖活也得忍着!不像北漂,老子漂不动了,攒下几年经验和财富积累,回老家创业了,干成了~您发了~干不成,大不了再漂回来!我们去哪?除了移民,没地儿去。。。。
生活什么体验?
我宁可骑自行车、腿儿着,也不愿意搭乘公共交通,为什么?因为压抑!公交、地铁就是人间百态
,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知道哪个***就突然爆发了。看着一张张疲态又冷漠的脸,比北京的寒冬还要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