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老北京男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要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吧?所以很多人就特别好奇,在以前没有风扇空调的时候,北京的大老爷们儿夏天都穿啥才可以安稳地度过这个炎热的季节。其实那个年代的男人,夏天的时候都喜欢穿一个大背心,沙滩裤,手里握一把蒲扇,脚上蹬一对黄凉鞋。优哉游哉到处晃悠。
其实还不仅仅是老北京的男人们这样穿,在那个年代,所有的男人们都这样穿,不论是大人,老人还是小孩儿,你只要在巷子里一站,百分百全是清一色的光膀子光腿,放眼望去都是蒲扇在摇。
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是不可能有风扇的,夏天纳凉主要还是靠意念。当然,在穿着上面肯定也要想办法尽量让自己凉快一点了。
在古代的时候,如果是有钱人家里,夏天可以穿丝绸衣物,又薄又轻透。要是条件再好一点,还能用上从北方运过来的冰块。然后找几个丫鬟,拼命替自己摇扇子。
而穷人的话,每天只想着怎么能吃饱饭,哪有心情想着热不热,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在乎自己的衣服是不是够薄,凉快不凉快。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突然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整个中国,不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小老百姓,他们在穿着上,终于达成了统一。不论走到哪里,大背心加小短裤,一双***拖鞋,一把蒲扇,这几乎成了夏天所有男人们的标配。
炸酱面的起源是什么?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条。面条寓意“长寿”,俗语“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 ”、“接三面”。
婴儿降生后三日有洗三仪式,吃洗三面祝愿婴儿“长命百岁”;过生日时照例吃“长寿面”,谓之“挑寿”,寓意“福寿绵长”;人死三日的初祭谓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来宾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断。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欢吃面,而且还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城内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以便滚上干面,免于粘连,最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截去两头连接处,马上放入沸水锅内;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而切之,成为丝状。
此外还有做宽形 “板儿条”的。煮好后各有不同的“浇头儿”,并据此分为以下几种:
炸酱面: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纯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
这时,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
起源西安,但是是在北京发扬光大的。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使清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随从,从北京逃西安城内南大街,闻到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太后、皇帝。进入店内,李莲英向店老板要了专营的素酱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后说:“味道真好”,吃完之后太后问众随从这面味道怎么样?众人异口同声说:“绝对的好面,好!”这时太后皇上要起驾上路,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到北京,带到宫里做炸酱面,从此后素炸酱面在北京落户。
说到老北京炸酱面的来历,它的历史背景还是非常久远的。
北京炸酱面产生于清末。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一路逃难到了西安。后来又回来了,在回京城的路上,路过的一个小店,小店里有一种面叫素酱面,具体什么样无从查证,但是吃过的人都会说好吃。慈禧太后吃过面以后,也觉得很好吃,并且为了以后也能吃到这个面,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回了北京。
其实归根结底,炸酱面属于舶来品,并不是北京原有的,但是进了皇宫,就成了***食品,也就从此“落户”北京。因此,从清末以来,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炸酱面越做越好,越做越仔细。
另外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北京炸酱面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汉代的人们将所有用面做的食物都叫做“饼”,放在汤中煮的面食就叫做“汤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