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这个各有各的情况,不是千篇一律的,但绝对不像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有事无事农忙农闲,就要以打牌跳舞、耍手机看视频、玩抖音为重。
我地的一些生产队时,特别是我所在的生产队,当冬粮下种完后,大面积、大强度的农活基本上干完了,只需要少数人干点杂七杂八的一些活儿,一般生产队就很少派工,农民就可以选择在家或外出去做临时工。也还有时借农闲之时,进行坡改梯的改田基本建设或上山集体割柴草、分柴草的劳动。
由于我们队的地理环境处郊区,每个家庭副业搞得还算有来有路,一般农闲时很多时间就做自留地,在地里育些像茄子、海辣,西红柿等菜秧苗,待明年开春以后到乡场上去卖个好价钱;有的要在家修剪柑橘等水果树并进行施肥;有的青壮就到附近的厂矿去做临时工,如石工就开山破石条去卖,或直接参加工厂的建修劳动,抬工就上工地抬石头,老弱的男女就去厂矿做小工挑土方或去下散力当搬运如挑石子、挑沙、挑砖等等,挣回的钱与生产队八二开,一元钱交八角到生产队计工分,参加农产品分配。虽然那时挣钱不多,但管用,人们总是搞得热火朝天。
总之,虽然在冬季集体的活少,但在家庭和外出的劳动多,人们总是不干这样就要去干那样,有忙不完的活路,想清清闲闲的耍上几天还不大容易,有时往往无事找事干,除了小年以后的年关春节前后几天,厂里放假了,生产队也不派活了,家中也忙得差不多了,可以安安心心的耍春节开开心地休养几天外,平时都有忙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所说的农民勤劳,也都是形势和生活逼出来的。看看现在,只要生活有了指望,又有那个愿意去拼命地无事找事干呢?恐怕谁都想轻松愉快,谁都不愿去下苦力。看一看现在的人特别是青年群,除了不得已去外出打工挣钱外,留在家里的农民还有过去的老一代农民那样辛苦、那样勤劳吗?
生产队的时候,七十周岁的人都经过那段对忘的岁月,冬天真有冬天的活碌干,一,给田地送牛圈的土肥,大车牛拉送,架子车,俩人一个,二,给饲养室,堆垫圈的黄土,人工担筐子,架子车拉送,三,准备明年牛马骡子驴的麦简草,四,地里修整耕地,传邦埝,散小堆土粪,五,拆陈旧老房子,破铲土,打土炕积禄色肥,一个个手动僵硬,脚动的肥肿,鲜血从手的乎口直流,因为凭工分吃饭,再冻再累,没人敢吭声,默默承受,农民太可怜了,夏天汗流夹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天寒风刺骨,冻的全身发抖,面红耳赤,两眼流着酸水,记得那时我十几岁时,当然谁没经过这些苦难日子,感觉不到哪些过往的滋味,如今农业机械化,收种全是大型收割机,代替了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人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有党国家好政策,民以食为天,安居乐业,坚决跟着***,走向梦美的明天,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万岁,祖国万岁。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在干什么?在昔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时候,农民一旦该种的(油菜、小麦)种了,该收的收了,包括该犁的板田(收割稻谷后的稻田称为板田)犁完了,就是集中所有劳动力,开垦荒山,改河造田,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
首先说说兴修水利(水库),从六十年代末期到整个七十年代,在***他老人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重要指示指引下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各类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到处都是。我所知道的有县级水利工程,有公社一级的水利工程,还有大队一级的水利工程等。县一级的水利工程或者水库,就是集中全县劳动力进行修建,公社一级的水利工程或者水库就是集中全公社的劳动力进行修建,而生产大队一级的水利工程或者水库就是集中全大队的劳动力进行修建。当然,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下级必须在完成上级所下达的劳动力人数和出工天数或者工程量的基础上去考虑本级的水利工程修建任务和进度。那时的口号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说实话,那时候的水利工程建设,完全可以达到“水不下山”的程度,几乎是能修建的都会修建,而且全部靠人工,靠肩挑背扛。
其次说说改河造田。在七十年代,那时粮食产量底,由于粮食欠缺,绝大多数农民是吃不饱,穿不暖。虽然在我们淮河一线种植了双季稻,但依然不能从根本解决吃饭问题。改河造田就是为了扩大田地面积,能多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具体办法就是用人工的办法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将弯曲的那一部分改造成田地。那时有句口号叫做“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再来说说开垦荒山。开垦荒山就是把那些没有树木,只生长杂草的荒山野岭,把他开垦出来,挖成梯式的山带,然后栽树,头几年在树木没有成林以前,可以间作种植高粱、玉米、小米、芝麻等农副产品作物,用以增加粮食收成,来弥补粮食欠缺。在开垦荒山里面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修造平原,修造平原就是把那些高低不平的山地或者几块坡地给他挖平,连成一片,统一平整。我们这里最早改造的平原种植的都是玉米。
1***7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9月1号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生产队的农田基本上都是水稻田。也有小量的疏菜地。这些菜地主要是种韭菜。冬天时节也会种波菜。割了韭菜后,就用一个圆简形瓦简(是用坭烧制而成)盖在每颗韭菜头的上面。顶上盖上一瓦钵。让韭菜不能见阳光。过个20天左右韭菜就会长到顶上瓦钵。此时整颗韭菜会变成***,这就是韭黄。收完韭黄后下一茬必须留韭菜,全露在的光阳生长。一茬韭菜一茬韭黄。韭黄的价格比较高,当年全部都是卖给公社的疏菜出口站。出口到香港的。收购价有5,6毛钱一斤。有一些韭黄在生长期间因无盖好上盖或瓦简有倾斜无盖好的,就变成了又青又黄的,这些就不合格了,不能卖出。韭菜韭黄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且种一次可以多年生长。冬天生长较慢,夏天生长较快,但是要注意通风,否则好容易出现黄斑,烂菜。韭菜的虫害比较少。如果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疏菜,韭菜是农药残留最少的品种之一。韭黄割下后必须要将尾部不同颜色的部份一条条地摘除洗净。记得当时用来扎菜的是红色的塑料绳,当时在市面上还未有这种塑料绳。一般的扎菜用的都是禾草。是疏菜出口站专门发的。如果***种波菜的田块,在秋天收割了较早熟的水稻后,马上开上种菜的畦。每眭宽约1.6米,两边必须挖一条约50厘米宽,深约40厘米的水沟,沟内放下可推行的小艇载肥料施肥或杀虫用。波菜也是卖给疏菜出口站的。其实在冬天,珠三角的农民都有干不完的农活。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分亨给大家。
别处不知,我们这每年冬季一般五十至六十天,农民自带粮草工具被单,义务劳动,具体是:挑江提丶修公路修铁路,挖河,挖水库,有远有近,迁离家几里,远几十公里,不管有利无利,任务下达后,就得上工,全义务,因我生产队一直干会计,从未见过一分钱的土方钱。我说的没一点***。
生产队时期,“记工员”是队里选还是上级任命?有工资或补助吗?
我当过记工员,白天干活,晚上记工,每月加3个劳动日,就是每晚3厘工分。记工员都是群众选的,上级不任命。要有文化诚实的青年担任,过去是大集体,工分制,那来工资,没权没利服务性质。
答:生产队时期的记工员多数由生产队会计担任,如会计不方便也有生产队长直接委派识字的人员代理记工的,记工时间都是吃过晚饭社员拿工分本去生产队办公室去记工,所谓办公室也就是饲养员的宿舍房间,无论谁干记工员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和补助。
生产队时期,"记工员″是队里选还是上级任命?有工资和补助吗?
谢邀。这个我可真的知道。
我和老伴78年结婚,复员后落户文登我们村,去到第一年,村书记就让他干生产队副队长,第二年,就正式干队长,兼记工员,干记工员不用队里选也不用上级任命就是书记一句话就能拍板,好生记着就行。
在农村有什么工资,就是到年底补助几百工分,也高兴的了不地,记工员的活要非常的细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如果出差错,人家会闹的,对记工员影响也不好,有些细直的人,一天干么,天天自己在家都记好,拿着到时侯去对照看你记错没有。
干记工员要会打算盘,每月都要把每个人出勤天数都得累记起来,到年底一对帐一目了然,最主要的是,工分手册是每人一本,每天干的啥也要标在上面,***如说哪一天有人请***没出工,在家有事也要记清楚,有个别人会打麻烦帐的,时间长啦他认为记工员给忘啦,想赖上一天工,耍小心眼也是常有的亊。
我豕老伴无论干么都特认真,干队长加记工员,一年下来整个生产队挣工分算个最高,队长和记工员,两样的都给一定补助,80年我和老伴,哪时只有女儿,我们三口家生产队上剩下一千多块钱,生活从哪年开始起步好起来。
"记工员"还有工资?不成了国家(含大集体)正式工作人员。应脱产了。那劳动组长应是"官"、生产队长起码县官、大队书记大队长快部级了。这是对当年情况完全不了解的想象。
记工员就是找个识字的丶相对老实和负责的人为本组劳动的人得的工分记上工分簿,一方面按时与会计账对接入生产队大账,另一方面与劳动者核对纠错。我们这一个生产队,分几个劳动组,每组一个记工员。生产队队委会定了算,只有误工记工,没有补贴。
这个事情我告诉,生产队里的记工员既不是选举出来的也不是上级委派的, 生产队里的记工员是生产队长指派的。
生产队里的记工员由于不用参加生产队的任何体力劳动,只是到劳动场所去记一下参加劳动的人员,工作比较轻松,而且还和生产队长一样,享受全勤劳动力的工分待遇,所以很多人都想当记工员。
这时就看谁和生产队长关系比较好,和生产队长关系最好的人被他指派做一个不岀力享受最好待遇的记工员。
当然,这个当上了记工员的人必须是生产队长的心腹,因为生产队长还要通过他谋一些私。
年终整个生产队所有的劳动力在统计全年所挣工分时,生产队长的宗亲和好友亲戚中如果有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年终分配时由于工分少,会分给很少东西,有些工分少的人家不但分不到东西,还要掏钱给生产队里,用于补偿以前被生产队分东西超过工分分值的东西。
这时的生产队长为了照顾自己的宗亲,好友及亲戚,就要通过记工员在统计全年工分时,给这些人家多统计一些工分,用于平衡他们的工分差。
如果记工员不是生产队长的亲信心腹,生产队长就没有办法行私了!
记工员不是官,但权力大于付队长及会计!这就叫“
县官不如现管”!
为什么要建荆门炼油厂?
荆门炼油厂本来厂址70年代选择在湖北应城化工地区准备建设,从武汉下放知识青年和大学生中招聘了几千人送到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厂培训,但是由于中途国家基本建设调整,原应城化工地区地下盐***丰富,调整建设大型联碱厂,就是后来的闻名全球的湖北省化工厂,再发展到后来的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公司,上市公司0000707 股票代码,这就是为何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存在大批炼油厂的工人的缘故;后来70年代***支持下国家就将炼油厂建设的***从应城迁移到湖北荆门地区重新选址建设,这就是荆门炼油厂的来历!
荆门炼油厂,即现今中国石化荆门石油化工总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荆门市。
荆门炼油厂的选址、建立与发展始终和共和国的成长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发展自己民族工业,将新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成为当务之急。
彼时的国际环境对刚成立的共和国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取了一系列封锁、打压。并不断派出侦查机深入中国东南沿海和内陆部分地区进行监视。加之当时中 苏关系突然恶化,苏 联撤走援 华专家并对新中国***取敌视政策。处在这样样的外部环境之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举步维艰。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当时中国近十分之七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有着一定缺陷。
这是因为,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很容易暴露在敌方军事射程范围之内,较内地易遭受攻击,尤其是军工[_a***_]。设想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这些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将很快陷入瘫痪,后果将无法想象。
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对中国愈发不利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将我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有***、有组织的自东向西进行转移。
建设的重点放在祖国的西南及西北等地区的大山之中。利用这些地区连绵不断的山脉做天然屏障,建成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为此国家提出“到三线去”的口号。所谓三线,就是指除了新疆、内蒙和***外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这里面包含十几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