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社区工作者收入低且辞职频繁,影响居民工作,如何留住统招本科学历的社区工作者?
说白了是身份呗,仅仅提高待遇,不一定有效,相反的,待遇一般但身份稳定,肯定也有很多大学生愿意留下来。因为大部分人现在还是对体制内的身份有一种崇拜!
我之前在社区上过一年班,当时是通过县里统一组织的招聘考试进去的,虽是合同工,但待遇真心不错,完全按照正式事业编的工资体制走,而且合同可以续签,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继续考,因为待遇再好也是临时工。
这种尴尬就在于,每次出去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需要特别强调我们工资是跟正式的一样,也有五险一金,要不大家会自发把我们定义为公益性岗位。还有不少同事面临找对象的困扰,这个身份,找个挣得少的临时工,肯定不愿意,但找正式工,人家又嫌弃我们是合同工。
所以,我们同一批招的大学生已经有不少考走了。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的问题,还是要解决身份问题!
我觉得这个我稍微有点发言权吧,我是一名社工,工作比起前几年确实要求高了不少,不在社区工作的人因为不了解社区工作,会觉得社工工作很轻松,但社工工作确实繁琐,刮大风天气,社工在辖区巡查,下雨天,社工在辖区巡查,下雪了,社工在扫雪铲冰,楼道灯不亮了,找社区,下水道堵了,找社区,小区狗屎猫屎多了,找社区,路面不平,找社区,对物业不满意,找社区,小区没车位,找社区,自行车丢了,找社区,煤改电报销,找社区,购买煤改电电暖气,找社区等等等等,这还没有算办理的相关业务,老龄,住保,残疾,劳动,网格,综治,党委等相关各部门业务的,我,本科学历,拿到手工资四千八九,多吗?不了解社区工作的永远会说社区工作轻松,一点不夸张的说,社区工作已经很累了,你要在赶上两个社区***副主任,人家天天往办公室一坐,用嘴就指挥相关工作的,那对社工来讲,才是连日阴天呢~
我是一名工作了一年的社工,社工工作真的不像外人想的那样,自从入职以来,就没正经歇过双休,加班成了自然,也没有加班费和倒休,工作不到一年的没有绩效,每月到手3000出头,隔三差五的就是跑整个楼门,敲居民的门,发各类的宣传页和调查,自己都觉得自己烦的慌,很多次的想离职,可是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再加上现在经济的不景气,只能勉强干着。写这个也就是感慨下,希望看到的人如果遇到居委会工作人员敲门,能耐心的给开个门,听我们说完话,我们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有些事情没能给居民解决成,碍于没有执法权,真的是有心无力。
借这个平台我想提一点质疑:在招录社工时一味地强调文凭和年龄,有进一步调研吗?是否符合社区工作实际?是否留的住人?一是一味地强调文凭,招录大学生进来,有时成了一块跳板,大部分(我说的是大部分,不是全部)从入职开始就准备考事业编公务员了,以目前社区的工作量和待遇,根本不安心社区工作;二是年龄限制,总是以公务员标准卡年龄,35岁以上基本不用,可是有没有想过35岁以上的人正好是上有老下有小更懂得对这份工作的珍惜,二是他们经历过社会磨砺,更能心平气和的换位对待居民,三是他们有的学历不高,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没有竞争力,但是他们确承担着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他们更需要这份工作!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