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究竟“肥”在哪?
在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是当时的“八大员”之一。他们不仅拿着可观的薪水,下乡放电影的人们还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让人称羡。
那时候农村***生活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莫大的享受了。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个五六里路依然浑身是劲,当时看电影的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海市蜃楼》、《南拳王》、《少林豪侠传》、《无敌鸳鸯腿》等片子的时候,连荧幕后面都站满了人。
如果可以穿越到六十年代,***访下当时的孩子,问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如果你问他原因,他可能会说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受人尊敬,还特别有面子。不错,这就是那时人们眼中的电影放映员!
1.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受人尊敬。
那个时候我爷爷是生产队队长,为了去请一位电影放映员,我们家可是做了好多好多的准备工作,提前都把肉炖好了。
一斤肉在那个年代有多珍贵?不知道现在人能不能想象的到?我陪着爷爷走了七八里路到镇上,然后就看着爷爷在那里陪笑脸说好话。
关键是这电影放映员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为同时求他的不止我们生产队,还有好多的小队在排轮子。
所以我爷爷把电影放映员请到家里来的时候,首先就是酒肉款待,不能让他饿着肚子,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也难得吃一回肉,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到底有多馋,至今都觉得好可怜。
我们那边叫的守嘴,我就站在桌子的旁边可是没有谁给我一块肉,我的爷爷也舍不得吃,就看那个电影放映员吃的津津有味,喝的滋滋有声。
电影放映员悠闲的像个大爷,应该说比大爷还悠闲,翘着二郎腿抽着烟等着村民们的到来,我记得那次放的是《红色娘子军》,十里八乡都打着火把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一个大村就有五六个生产队,大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小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大队组成一个工社(相对应现在乡镇)一个工社配一二个放映员。
我是其中之一,工资三十八元,***多:自行车,手套,工作服,棉大衣,电筒电池,雨衣每晚二角夜班费。每天吃公酒。
是个走村串户的苦差事,虽然很受群众欢迎。但要一年四季下乡巡回放映,也是很艰苦的,每逢下乡放映自已杠着行礼背包,放映结速后由所在村队安排住址,不管寒冷酷署,经常住生产队会议室,学校教室,祠堂庙宇,自行搭临时铺盖。吃饭由映放点安排到干部群众家伙食,生活无规律,饱一歺饿一歺,结婚了的一年在外,很难夫妻团聚,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其艰辛啊。
我就是那个年代的老电影放映员,下乡放电影很苦很累,两个人骑自行车驮片盒、放映机、喇叭、发电机等,夏天蚊虫咬,冬天冻手冻脚,有的有点的村倒是管顿晚饭,面汤、烙饼或窝头就很好了
六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下辖十几个大队部,一个大队部下辖十几个生产小队。一般电影每一个大队部都是轮流放映,场地可能是某大队部学校操场,有的是生产小队河场(晒谷场),那时放映的战斗片子和农业生产片子,主要是起宣传作用。
七十年代初,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不知看了多少变,最喜欢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战争片[捂脸]
说起农村放映员,我最有发言权。我1***1年高中毕业,本来是让留校当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村驻队干部老李找我谈,说公社要选两名电影放映员,问我愿不愿去,当时刚毕业就有去参加工作的机会是很***的,我满口答应。第五天就派到市电影公司办的放映员培训班去学习,一共学习了两个月,公社买了一台8.75mm放映机,我也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员合格证,回乡后开始了我的农村放映员生涯。当时的公社放映员,正象大家说的是公社包括广播员,接线员,农技员,邮电员,(银行)营业员,(市场)管理员,税收员在内的八大员之一,虽然不是行政干部编制,但工作很吃香!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到公社所辖的几十个村庄轮流放映。下乡中非常受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村里派饭总是安排在家里条件好,卫生讲究的村民家里,村干部还四处抓鸡,买肉,买鸡蛋,打酒,陪我们吃饭。因为农村当时没有其它***活动,各村争着预定场次,并派人抢着去拉放映机。我1***1年至1***8年在公社放电影期间,先后使用过三种放映机。即:郑州黄河8.75mm机,甘光8.75mm机,南京F-16mm4型放映机。每月都要放20多场电影。回想起当时的岁月,充满了乐趣。
“肥差”一说从何而来?因为我有幸在1***3年至1***5年初干过电影放映员,所以我这个“肥差”说说切身体会吧。
我是1***3年5月在市电影公司第4届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培训后,到区电影中队干放映员的。那时放映的多是16mm的电影。而在城市***放映的是35mm电影。
我们那时3个人一个小队,常年到区属15个公社(现在叫乡镇)放电影。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其实是很辛苦的活。
装备就是一个板车,车上装着电影机、发电机(那时农村多没有电)、工具箱,还有3个人的行李。甭管几十里路,都是用脚板丈量。到一个村后,要自己挖坑栽杆扯银幕。晚上一般放映2部影片,收拾完再吃晚饭大约夜12点。
睡觉一般在大队部,多是地铺,冬天寒冷冻人,夏天蚊叮虫咬。下乡多是一个月才回,也没法洗澡换衣服。那时农村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如果说“肥差”,那也就是到哪个村管两顿饭,条件好的杀只羊,条件差的杀只鸡,生产大队的几个干部陪着,晚上放映完喝顿酒。那酒大多是散酒。印象深刻的是到天柱山(即贺敬之笔下黄家大地主处),喝酒时一喝不对味,队干部哈哈大笑:没买到酒,用酒精兑的水。
所以大家看,我们“肥”在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