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了一个名字特别古怪的村子,大家都遇到过哪些古怪的地名?
本县有个村子叫哈叭气,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起的!
过去人们把小寺沟和周围三个村子叫:小死沟(小寺沟),压土沟(雅图沟),小苏醒沟(小苏子沟),大苏醒沟(大苏子沟)。
过去老人讲这四个村名怎么起的:传说唐代三斧头定瓦岗寨的程咬金,被尉迟敬德捉住,走到一个大村子时尉迟敬德把程咬金打的半死,就把这个村叫小死沟。拉着打死的程咬金到西边村子要挖坑埋时,发现程咬金有气没死,以后把这个村子叫压土沟。尉迟敬德的军队拉着程咬金超近道奔北边的会州城,走出二里远的小村看程咬要醒,后来这个小村叫小苏醒沟(小苏子沟)。又走二三里远到一个村中看见程咬金醒了,这个村以后叫大苏醒沟(大苏子沟)。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再上中专的时候,一次骑自行车🚲去找同学。路过一个村庄,叫~~木头窝村。[呲牙]
看到这个名字就笑个不停,就问同学。“之前人们是生活在木头窝,树洞里吗?”好奇怪啊!
同学也笑了,说:“不知道,我们也不觉得怎样。习惯了。”
那时候我们三个人很好,经常在一起去各家玩。真怀念上学时候的好时光。
各地的村庄院落都有他的历史。也许之前这个地方人烟稀少!或者只有几个人。
就生活再古树洞里![捂脸][大哭]简单的生活,或许就像人类刚刚转化来一样,这样地方已经很不错了。
远古时代都是群居,彼此相依!后来一点点后代把这个地方起个名字好听一点,叫~~木头窝!
中国地大物博!村落众多!每一个稀奇古怪的村落都有它历史意义。
有一个村子,叫白坟。您要问了,好好的一个村子,干嘛叫“坟”,还白色的?
这和一个故事有关。
当年,萧天佐摆好了天门阵,让杨六郎来破。
杨六郎虽然精通阵法,熟知韬略,可对天门阵却一头雾水,不知道怎样能破。
那天门阵大阵套小阵,纵横交错,杀机四伏,弄不好就会身首异处。
死了是小,误国是大。杨六郎愁坏了。
好在,他的儿子杨宗保穆柯寨招亲,来了穆桂英。
穆桂英是黎山老母的徒弟。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擅长排兵布阵。这回好了,杨六郎放心了,他把元帅让给了穆桂英,让她带领大伙破阵。
你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我们这里有个村名叫“牛车返村”。这村名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村名来历是这样的:我们夹沟镇北边,在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附近,紧挨206国道,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叫闵贤。集镇名字即以闵子命名,“牛车返村”就是说他的故事。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是孔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德与颜渊齐名,被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闵子祖上为鲁国贵族,按周朝礼制,八世后为民,遂举家迁居“宋周相邑之东”,即今宿州市闵祠村。
闵子生在闵祠,八岁时母亡。其父续娶又生二子,继母偏心,疼爱亲子,虐待闵子,但闵子诚实敦厚,并无怨言。有一年临近年关,闵子父亲带三子外出访友。并让闵子赶车,行至一村,闵子手脚冻僵,全身麻不,牛缰绳和鞭子从手中滑落。缰绳绊住牛腿,牛车险翻。
闵父怒其冬衣厚实还冻得哆嗦,另二子冬衣比闵子薄,尚如常态。就拾起鞭子抽打闵子,不料闵子冬衣绽破,原来继母给他装的是芦絮(芦苇花)。再看另二子冬衣,是新丝絮。闵父才恍然大悟,始知后妻虐待前子。急驾车返回,因此,这个村叫“牛车返”。
闵父回家,举鞭抽打后妻,并当场写下休书。闵子跪求其父,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闵父遂罢,继母悔愧交加,从此痛改前非,视闵子为亲生,并供闵子上学,拜孔子为师。闵子也对继母孝敬有加。这就是数千年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有个夹河镇,还有一个河夹镇。其中夹河在我们十堰还是比较出名的,大家都知道,但河夹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记得几年前到郧西去,在高速路上看到路标上写着:“河夹”,我当时就说:“怎么高速路上路标还写错?”后来才知道没有错,郧西确实既有夹河镇,又有河夹镇,是我孤陋寡闻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有那么多汉字,干嘛取个名字要这样节约,就选这两个字,反过来倒过去地用,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关于朱允炆的踪迹,在明朝一直是一个谜。朱元璋曾为了明朝皇位的传承,大费周章。他知道太子朱标,为人和善,心不够狠,所以,在临死前就想把朝中官员驯得服服帖帖。所以,朱元璋时期,大臣们几乎都不敢大声说话。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顺势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比朱标还要温柔,他上位后,与文臣们关系处得十分融洽。但是,他急于削藩,与他四叔关系闹得很不好。而且削藩的时候,又优柔寡断,导致朱棣有机可乘,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
《明史·成祖本纪》和《明史·方孝儒传》中记载,朱棣攻城之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遂下令焚宫,自己携皇后跳去火中自焚。一时间,遍地伏尸,朱棣清理了三天,最后找出朱允炆的尸体,已经分不清男女了。
不过,后来,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都曾记载,朱棣怀疑大火烧死的并不是建文帝,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跑了,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去找他。但是,建文帝其实并没有南下,他被僧司溥洽所救,此后便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从此再也没有复国之意。此事是朱棣在死前一天才知道的,建文帝死于永乐21年,享年46岁。但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高,一直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所以只好称建文帝下落不明。
靖难之役后,朱棣篡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为了粉饰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为了不在百年后背负上“谋朝篡位”的恶名,朱棣继位后便开始大肆抹除朱允炆存在的痕迹。
朱棣入京之始,便立刻宣布革除其帝位,称君而不称帝,称其为“建文君”,并同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纪年,于次年改年“永乐”。
除此,朱棣还下令焚毁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绝大多数文字记载和实物。朱棣即位后,先是将建文时廷臣所上奏疏千余通,发给阁臣解缙等人,令其重新编阅,只保留兵农钱谷等政事的内容,其余一切内容,尤其是对朱棣不好的信息,一切皆焚毁。
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重修建文时已经修好的《明太祖实录 》,将其改得面目全非,为粉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更是歪曲事实,肆意捏造事实,好不知羞耻。
好比在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时的场景,朱棣让人这样写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大意就是建文帝想去迎接朱棣入南京城,但是觉得实在是没脸见朱棣,便自焚而死。
此后,数年间,有精神洁癖的朱棣又先后二次将《明太祖实录》重修。好多洪武和建文年间的重要史料,就这样遗失了,无从寻找。且最严重的是,因为朱棣乱改史实,令一些重要的史实丧失了关键证据,从而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正因朱棣将建文朝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迷。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笔者认为建文帝朱允炆是真的逃出宫外失踪了,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多年来一直派人秘密寻找他的原因。
(朱棣剧照)
当朱棣被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入京城后,他没有直接攻城,而是等建文帝***或者投降传位给自己。但朱棣没想到,建文帝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是选择了出逃,既不***,也不投降传位,这就让朱棣难办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建文帝死了,这个最好办,大不了背负一个逼死皇帝的罪名。如果建文帝被活捉了,把他关起来就是,至于怎么处置以后可以慢慢考究。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可建文帝失踪就麻烦了,毕竟这朱允炆才是朱元璋钦点的正统皇帝,如果自己称帝后,朱允炆万一在哪一天突然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跳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全国大臣来勤王,这就可怕了。
朱棣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他对此也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偷梁换柱!
建文帝逃走之前不是放了一把火吗?朱棣就找了一个身体特征和建文帝差不多的死尸,把它烧焦了,然后对外宣称朱允炆已经自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