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理夫妻两地分居落户北京,档案哪里能接受?
首先要明确是报哪里审批的(1,北京市人社局;
2,人社部;
3中组部)
其次要明确档案在哪里,已经在北京的要由档案所在地开具存档证明。档案不在北京的,如是报人社部或者中组部审批的,要由申报时提供《接收函》的单位或者人才去办理。有必要的话还要经过部委人才中转。档案进京有自带和机要两种方法。报人社局的审批通过以后会自带调函,你拿到进京批件和调函去档案所在地去调档就可以,也是自带和机要两种方法。
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夫妻,为了进城给儿女看孩子而分居的这种情况多吗?
“我妈帮我带了6年孩子,得了抑 郁症。现在我特别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听梁茹这么说,我很吃惊。
梁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教师,爸爸退休后又被返聘了,妈妈一办完退休手续,就到北京,帮她带孩子了,这一带,就是六七年。
一开始,妈妈是心疼女儿,特别迫切地想来帮她
梁茹的老公是北京人,但他的爸爸妈妈很早就离婚了,他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和妈妈联系很少。
为了进城给儿女看孩子,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夫妻,分居得挺多的。
其实不光是农村,城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夫妻,这已经成为城乡的很普遍的现象了。
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房贷,车贷,小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哪哪都需要钱。但是孩子小得有人帮忙带,也都想让孩子在城里受到更好的教育,没办法,只能把老人接到城里来帮忙,但农村家里农活也得有人干,有的老人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就只能老两口一个老人在老家种地护院,并用自家种的粮食和瓜果蔬菜接济城里的子女以便减轻他们的负担,另一个老人在子女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为子女做好后勤以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就形成了老两口的两地分居。
现在的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到城里打拼,奋斗几年后也都在城里安了家,每家几乎都是老两口一个在子女家,一个在老家,只有少数老两口是一起到子女家或一起呆在农村。
城里退休老人也一样普遍存在一个在自家附近打工,一个在子女家帮忙带孩子,但城里老两口一起帮子女带娃的人比农村的相对来说会多一些。
总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每个家庭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样的夫妻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处在分居状态中。原因有三,一是夫妻在这之前基本就是不过性生活了。二是儿女没法提供农村父母生活的单独环境。三是,这个年龄的男人还能劳动,而且也不适合住在儿女家中,与儿女的城市生活会格格不入。
太多了,分居带孩,孩大,分居者老病了,身无分文滚回老家,就是这个行情。如果为自己活,分居在城里当保姆7年左右,可以给老伴发红包,退休后回老家不用滚,可以付费享受专车送回,还有一大把钱,余生幸福满满。
当下这种情况太多了!
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把子女供养到大学毕业,这些孩子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工作的城市买房娶妻生子。父母的年龄转眼到了六十岁左右。
我们胡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儿子大学毕业,读博读研,结婚的时候35岁了!他儿子在昆明一家大企业公司工作,媳妇也很优秀,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儿子婚后第二年,媳妇生下了一个男孩,当爷爷奶奶的高兴,老两口一起南下昆明去为儿子看孩子。老王头,由于听不懂南方的方言,和儿子住在一起也觉得不习惯,更看不惯儿媳妇的摆架子,让老婆子自己留在了儿子家,自己回到了北方自己的小屋。谁知,这一别,却成了他们老两口的永别。她的老伴倒在了刚会走路的孙子面前。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老娘的身体已经僵硬。
我有一个同学,今年64岁,他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石家庄分别成家立业。因为,同学还有一个86岁的老爸,需要他照顾,所以,他和嫂夫人分居已经4年多了!这种情况,在农村太多了!追其原因都是儿女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带来的。大学毕业后,结婚,买房买车,大部分人都有贷款,做父母的只好牺牲自己的的晚年生活方式,去为儿女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