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了1000万不想买房就想租房呢?
不买房是“富人”,是指拿1000万来做理财,比如买个信托,一年的收益能达到80-90万,这个收入无论在中国那个城市,就算不工作也算高收入群体了。况且目前中国人不会认为1000万能达到财务自由的水平,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有钱人,所以也不可能不工作。现在在一线城市一个月两万能租到非常不错的房子,除去房租,一年还能剩下60万左右的纯收益,再加上工作收入,可以过上非常不错的生活了。
买房成“穷人”,是指有1000万现金的家庭,在居住要求上肯定是需要一定品质的。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想买一套地段不错、像点样子的三居室1000万是不够的。如果就买个1000万的房子,至少现金存款全部掏空,生活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质量提升,如果再贷些款买个好点的房子,那还要背负长时间的还债压力。瞬间变“房奴”。
其实这里边有个“道理”,就是北京上海很多居住在高净值房子当中的群体,其实在承担很高的“机会收益”。所谓机会收益,就是如果把这个房子变现,将能够享受很高的额外收益,这个量现在是非常大的,而自己居住了这个房子,其实就是自己把这部分收益给消费掉了。
给一点建议:如果身在一线城市,可能真没有房子,心里边缺少安全感,毕竟货币宽松还将持续,钱还会越来越不值钱,房子的保值功能还会存在。但现在背负巨债买房子我想也没大必要,挣钱是没有止境的,但生命过程只有一次,提高生活品质是很重要的。建议分类理财。房子还是要有的,使用500万,买一个保值性好一点的房子,不想住可以出租。剩下的,可以100万投资些蓝筹股票,不炒作,做长线,毕竟现在很多股票还是很低位的,剩下400万可以如上说买个信托之类的产品,做固定收益。这样虽然短期收益不是最高,但资产的安全性、平衡性更好。
你怎么看待有些人在老家有一套房,却在大城市租房工作生活的现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兼顾吗?
***真事,看完你就知道了,大城市的一张床也许更难。
用完了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小梅才回到北京。
飞机起飞前,小梅在朋友圈写道:“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也没有家,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也安置不了灵魂,人世间本没有漂泊、乡愁和牵挂,外出工作的人多了,漂泊、乡愁和牵挂就都出现了!”
小梅是家里的独生女,家乡在西部的一个四线城市。按照家里的部署,小梅大学毕业后,应该回家乡当一个公务员。然后,找一个体制内的门当户对的老公,成家生子。
但是命运总是不服从安排。小梅高考以高分考上了北京某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后来保送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了继续她所学的专业她毅然决然留在了北京。
毕业后,第一步就是要租房子。小梅实在忍受不了群租的生活,不到两个月,她就从同学所租的群租房中搬出来。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一居室。比起之前的群租生涯,一个人享受一套三环里的房子无疑是好了许多。可是租金也贵了许多,每个月都要支付五千多元的房租。
小梅的月薪只有不到八千元,但房租就占了一大半。她每个月都要靠家里的贴补。小梅说,很多人是月光族,而我是月欠族,每个月几乎都欠家里不少钱。
春节回家,全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家人提议把老家一套正在出租的房子卖掉,在北京给小梅交个首付。“现在每个月五千多元的房租,一年就是六七万,十年就是六七十万。上班等于都给北京的房东打工了”小梅的父亲算道。
面对家人的提议,小梅算了一笔账。老家闲置的房子能卖八九十万,家里再贴点钱,在北京五环附近买个小房子交首付是够了。但是交了首付,每个月还得还一万多元的贷款。等于小梅一个月的工资除去房贷还亏两三千。虽然父亲和母亲的许诺替她还一部分***。但是房贷二三十年,而父母亲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以后还要结婚,还要养娃,还要养老人,要是老公家庭条件一般,小梅想不下去了!
下了飞机,小梅打开朋友圈,看到了几十个赞。还看到母亲发来的一条微信:“中介公司那个你刘叔说最近二手房不好卖,有价无市,说真想卖还得降一二十万!”